生生不息:清境社區口述歷史調查計畫(2010)

2010年清境社區首度向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申請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原始計畫名稱為「生生不息─清境社區口述歷史調查出版計畫」,因為是第一次接受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的輔導案,照慣例只有補助八萬元的經費,只好依審查意見,暫緩「出版」,計畫重點在增加口述歷史之訪查、文字與影像紀錄。

本案由松崗義胞第二代李從秀擔任召集人,再度組織「清境文史工作隊」,成員包括第二代媳婦蘇愛婷、第三代楊子莫、李韋杰,以及暨南大學研究生吳秀雀,陸續訪問博望、定遠、壽亭共八位第一代大媽(雲南少數民族),完成初步的田野調查紀錄,同時也製作了一部五分鐘的陽春紀錄片《我歌、我情、我鄉》,不僅在期中審查獲得委員的肯定,也使得許多居民在觀賞後深受感動。

清境社區「血戰異域十一年」歷史圖板製作(2010.10.21)清境社區「血戰異域十一年」歷史圖板製作(2010.10.21)

此外社區執行祕書葉瑞其也擴大蒐集文史資料,研讀《金三角國軍血淚史》、《雲起雲落─血淚交織的邊境傳奇》、《重返異域》、《從異域到台灣》等十多本文獻,並率同泊拉圖工作室團隊重新掃瞄滇緬邊區老照片、比對故事背景、繪製滇緬邊區地圖,經整理後依年代序撰寫與製作「血戰異域十一年」的五面大型看板,固定展示於松崗文康室,成為本案最顯著的成果,也使得清境社區的文史出版計畫,又往前邁進一大步。

清境社區至中興新村參加南投縣政府文化局辦理的新故鄉社區營造成果展(2010.11.07)清境社區至中興新村參加南投縣政府文化局辦理的新故鄉社區營造成果展(2010.11.07)

整理&撰稿:葉瑞其 2014.11.20(刊載於《臺灣小瑞士:清境文化再造軌跡專輯》,p.090-091)

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文化紮根計畫(2011)

2011年清境社區申請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邁入第二年,由於前一年績效良好,2011年即成為「進階型社造點」,獲得較高的經費補助(新台幣25萬元)。而計畫最重要的亮點就在於出版《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包括清境社區史概述、血戰異域十一年、農墾清境五十年、大事記、口述歷史訪談(15篇)、高山眷村故事(11篇),以及老照片典藏錄(58張)等豐富內容,並邀請南投縣政府文化局長游守中、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聯合大學黃世明老師撰寫推薦序文。

《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於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正式出版(封面設計:ALINA)《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於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正式出版(封面設計:ALINA) 

這是一本期待許久的專輯,經過多年陸續蒐集和累積相關文獻資料,終於得以在建國百年正式出版;中華民國一百年,正好也是清境社區五十年,本書的出版顯得具有特殊意義。由於初版數量有限,2012年5月在清境魯媽媽、雲舞樓、瑪格麗特、挪威森林、楓丹白露、雲南風情、陶夢園、馬東蘭、清境旅遊資訊網等合力贊助下發行增訂版,加入4篇高山眷村故事,使內容更加充實;而至2014年為止,已發行至再版四刷,堪稱為清境社區第一本最完整的歷史刊物。

專訪壽亭新村朱好彩大媽(攝影/ALINA 2011.10.04)專訪壽亭新村朱好彩大媽(攝影/ALINA 2011.10.04)

此外在2011年「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文化紮根計畫」還包括辦理生活美學講座、社區文化研習課程(葫蘆絲演奏、雲南打跳)、雲南打歌觀摩學習活動、建置清境社區營造網、成果發表會等項目,可說是個物超所值、成果紮實的社造執行計畫。

整理&撰稿:葉瑞其 2014.11.20(刊載於《臺灣小瑞士:清境文化再造軌跡專輯》,p.092-095)

歡樂來打跳:清境社區民族舞蹈班養成計畫(2012)

2010年「生生不息~清境社區口述歷史調查計畫」及2011年「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文化紮根計畫」創造顯著成果後,2012年清境社區以「歡樂來打跳~清境社區民族舞蹈班養成計畫」,獲選為南投縣三個「活力型社造點」之一,得到最高補助款30萬,內容包括:組織清境社區民族舞蹈班、製作壽亭新村文康室展示圖板(20面)、發行清境社區報(6期)、辦理社區文化及生活美學講座(6場)、辦理社區營造成果發表會。

組織清境社區民族舞蹈班是本計畫的核心,教學內容有別於過去以表演性質的孔雀舞,改為動作相對簡單,適合民眾同樂的雲南民族舞蹈,包括麗江打跳、擺夷拉蒙舞等;除了傳承特殊的民族文化外,民眾也可藉機運動,活絡筋骨,並且增進情誼,呼應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快樂做社造」的精神!

清境社區「歡樂來打跳」計畫,呼應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快樂做社造」的精神!(攝影:ALINA)清境社區「歡樂來打跳」計畫,呼應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快樂做社造」的精神!(攝影:ALINA)

而為了回應部分居民希望增加壽亭新村相關資源與建設的提案,除了將原本松崗文康室的展覽板移至壽亭文康室外,本計畫也另外整理社區文史及歷年社造成果,製作二十面全開圖板陳列於壽亭文康室,期盼擴大居民的認同和參與,投入社區工作。 

壽亭新村展示圖板

壽亭新村文康室展示圖板除了複製部分原本在松崗文康室的文史展示內容外,也另外整理歷年社造成果,未來可視需要逐步增加清境特色文化、農特產品等介紹,機動更換展板內容。

 壽亭新村文康室展示圖板製作(攝影:葉瑞其)壽亭新村文康室展示圖板製作(攝影:葉瑞其)

發行清境社區報

《清境社區報》透過本計畫連續發行六期,這是在2003年後最密集發行的一次,所有內容都同步刊登在「清境社區營造網」。

整理&撰稿:葉瑞其 2014.11.20(刊載於《臺灣小瑞士:清境文化再造軌跡專輯》,p.096-099)

驚豔彩雲之南:清境社區民族技藝培訓計畫(2013)

2013年「驚豔彩雲之南~清境社區民族技藝培訓計畫」,是連續第四年申請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輔導計畫。包括:辦理清境民族舞蹈班進階課程、清境民族技藝培訓課程、社區參訪學習活動、發行清境美食文化故事、社區文化藝術講座(六場)、社區營造成果發表等六項內容。

舞蹈班除了延續既有的拉蒙(滇緬邊區民族舞蹈)、潑水祈福舞(傣族舞蹈)、一起跳(麗江民族打跳)等雲南民族舞蹈外,又加入傣家風情(傣族舞蹈)、好玩好耍來打跳(麗江民族舞蹈)二個新曲目,以維持新鮮感。「民族技藝培訓」分為「藍染研習」及「葫蘆絲演奏教學」二部分;其中「葫蘆絲演奏」為臺灣在小學內(清境國小)開設課程的首例;而「藍染研習」在學習基礎技法後,特別前往苗栗市貓裏客家學苑完成最後染色作品,家政班員穿著自己製作的藍染筒裙(儱基)結合傣家風情舞蹈於火把節中演出,頗具特色。此外透過南投縣政府文化局與黃世明老師的穿針引線,南投縣民俗音樂協會特別為清境社區譜曲伴奏,表演「一起跳」及「彝族酒歌」、「月亮升起來」等雲南歌舞,先後在埔里鎮仁愛公園及清境火把節活動聯合發表,充分表現出南投縣的社區活力。

  清境民族技藝培訓課程,於清境國小開設「雲南葫蘆絲」演奏教學 清境民族技藝培訓課程,於清境國小開設「雲南葫蘆絲」演奏教學

清境美食文化地圖

2013年清境美食文化故事公開徵選活動於7月公告,8月展開網路票選,9月12日開放所有民眾於松崗文康室現場品嚐及投票,計有18家餐廳及民宿參與,共推出近50道料理,經「網路票選」及「現場投票」綜合計分後,最後選出25道代表性的美食,編印為菊對開褶頁,分別介紹其風味及特色,提供民眾按圖索驥,體驗霧上桃源之美食渡假饗宴。

2013年清境美食文化故事公開徵選活動,共有18家餐廳及民宿參與,推出近50道料理(攝影:葉瑞其)2013年清境美食文化故事公開徵選活動,共有18家餐廳及民宿參與,推出近50道料理(攝影:葉瑞其)

整理&撰稿:葉瑞其 2014.11.20(刊載於《臺灣小瑞士:清境文化再造軌跡專輯》,p.100-105)

高山上的眷村:清境社區村落文化播種計畫(2013)

2013年文化部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啟動,透過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的積極協助下,清境社區及時獲悉本案的補助資訊,以「高山上的眷村─清境社區村落文化播種計畫」提出申請,執行包含「人才培育」及「資源調查」二個面向的四個計畫項目。

首先是針對1961年第一批農墾清境的77戶「滇緬義胞現況調查」,截至2013年10月的統計資料顯示,清境社區第一代至第四代滇緬族裔人口合計為805人(含已歿),然現存且實際居住清境者僅285人,其中主要承擔家計及社區幹部的第二代則不到百人。

清境社區滇緬族裔現況調查訪問(攝影/ALINA 2013.08.18)清境社區滇緬族裔現況調查訪問(攝影/ALINA 2013.08.18)

其次是出版期待多年的《高山上的眷村:清境老照片專輯》,共收錄約三百張老照片,佐以簡要的文字說明,許多過去未能蒐集和出版的珍貴圖像與故事也在本專輯中一一呈現,引起居民廣泛的回響。

《高山上的眷村:清境老照片專輯》,共收錄約三百張老照片(封面設計:ALINA)《高山上的眷村:清境老照片專輯》,共收錄約三百張老照片(封面設計:ALINA)

另外本計畫結合新故鄉社造成果發表及清境火把節,共辦理三場「雲南打跳同樂會」,增加在地表演團隊曝光機會。並委託鐵木石工作室的二位社區居民研發和創作二十支「雲南水煙筒」;同時針對清境及雲南圖騰設計十二款圖像,除作為水煙筒筒身的彩繪裝飾外,未來也將運用於相關文創產品的開發,為清境社區的文創產業發展跨出關鍵的第一步!

整理&撰稿:葉瑞其 2014.11.20(刊載於《臺灣小瑞士:清境文化再造軌跡專輯》,p.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