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仍有一批殘餘部隊在「滇、緬、泰、寮」邊境奮戰長達十一年之久,並與當地少數民族建立密不可分的關係。1961年,滇緬游擊隊奉命撤臺,其中一批206人(含眷屬)經退輔會安置在南投清境農場(原名「見晴榮民農場」),成為開闢清境農場的第一代住民。從沒水沒電的荒山野嶺開始,榮義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地在此從事農墾耕作,開啟了「從異域到新故鄉」的嶄新生活。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

根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宋光宇(1982)〈清境與吉洋─從滇緬邊區來臺義民聚落的調查報告〉指出,清境第一代男性義民中,有60位為雲南籍,其中又以西南部各縣為多(當不乏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而第一代女性義民更包含了傣族(擺夷、果洛泰)、拉祜族(倮黑)、哈尼族(阿佧)、傈僳族、佤族(佧佤)、布朗族(蒲蠻)、瑤族(傜家)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加上仁愛鄉的泰雅、賽德克族原住民以及1990年土地放領後陸續遷入的「合歡山新移民」,共同造就了清境地區多元文化的繽紛風貌。

清境火把節的前身

1999年,南投縣政府在清境小瑞士花園辦理「雲之南擺夷文化節」記者會,是清境地區第一場以「雲南擺夷文化」為主題的盛會,「雲南擺夷料理」也首度在媒體曝光。然而緊接著1999年「九二一地震」及2000年「碧莉斯颱風」相繼肆虐,使得清境地區的觀光發展一度中斷。2001年,由清境十多家民宿業者與社區居民聯合組成的「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在九二一重建會及南投縣政府補助下辦理第一屆「清境一夏」活動,成功帶動產業復甦。此後連續多年,「清境一夏」成為清境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觀光活動;而其系列活動中的「雲之南擺夷文化祭」即清境最早的火把節晚會。

清境火把節的誕生

2007年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改組之後,將原本的「清境一夏」活動改為「清境風車節」,並取消火把節晚會等地方文化元素。同年,仁愛鄉農會獲得行政院農委會補助,計畫透過「松崗花班」辦理「仁愛鄉百合產業文化活動」。當時兼任「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及「松崗花班」班長的楊天喜,在魯文印、楊雲龍、陶家福等班員的大力支持下,將資源投注到社區,因而催生了「2007清境擺夷文化季」,首度以居民為主體的「清境火把節」活動也就此正式誕生。

南投縣「清境火把節」於2007年正式誕生(攝影:ALINA)南投縣「清境火把節」於2007年正式誕生(攝影:ALINA)

象徵部落團結盛會

有別於多數純粹商業取向的觀光活動,「清境火把節」是由社區營造的角度,在「文化再創造」的思維下規劃辦理;經融合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意涵後,加入在地化的元素,以「照天祈年‧除穢求吉‧部落團結‧薪火相傳」為主要的精神,其活動意義如「清境火把節活動官網」所載:

火把節是源自大陸彝族、哈尼族、白族、納西、基諾、拉祜…等西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尤其以彝族為主,視其為新年,一般在農曆六月舉行,又稱為「星回節」或「東方狂歡節」。

1961年隨著異域孤軍與雲南少數民族流傳到台灣的「清境火把節」則以「薪火相傳」為主要意涵,除了由居民高舉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並象徵部落團結齊心之外,也希望延續異域孤軍堅苦奮鬥的精神,同時結合雲南少數民族、仁愛鄉原住民與合歡山新移民文化,在霧上桃源清境,共創美好的新故鄉。

逐年累積塑造特色

2007清境火把節首度在博望新村舉辦;首度由十多家餐廳聯合推出「雲之南美食嘉年華」;首度由數十位居民一起高舉火把、環繞篝火,象徵部落團結、薪火相傳。2008年正式以「清境火把節」名稱作為系列活動主題,並首度將農特產品展售會改以雲南習俗稱謂更名為「清境趕街」。2009年首度導入哈尼族「長街宴」概念及推出「花田五路」行程。2010年在臺中市政府辦理記者會,擴大活動宣傳;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首度組團前來參加盛宴。2011年首度在村莊街道上具體呈現「清境長街宴」;中華民國滇邊聯誼會、桃園七彩雲南餐廳更首度帶來「雲南打跳」等充滿民族色彩的精彩演出。2012年晚會場地移師清境國小,新成立的「清境社區民族舞蹈班」則展現了「歡樂來打跳」的無比活力。2013年活動山門、社造展示更見創新;社區蠟染作品變身成為舞蹈班的「籠基」長裙;舉辦單位也首度針對活動進行問卷調查與評估。

回顧2007至2013清境火把節舉辦過程中,每一年在規劃上幾乎都有新的元素或嚐試;力求新的突破,或營造新的特色。經過逐年調整、累積效益後,儼然已經成為清境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活動之一。

從2011年開始辦理的「清境長街宴」,成為「清境火把節」的開幕饗宴(攝影:魯文印)從2011年開始辦理的「清境長街宴」,成為「清境火把節」的開幕饗宴(攝影:魯文印)

當前的困境與展望

2014年,隨著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理監事的改選,清境火把節在連續辦理七年後亦首度更換活動規劃人員。然而或許因為專業與經驗的不足,使得諸多原本就存在的活動籌辦問題更明顯地浮出檯面(包括:籌備時間倉促、經費籌措困難、組織人力分工、區域資源整合、意見溝通協調…等)。於是根據2014年檢討會的共識,為確保活動品質、經驗傳承與永續經營,應成立「清境火把節籌備委員會」為常設性的專責組織;由「清境社區發展協會」、「南投縣雲南同鄉會」共同邀集仁愛鄉公所、清境農場、清境國小、清境觀光協會、永續協會、統一超商(清境商場)及各主要協力單位聯合組成,負責跨單位協調與決策,並負有籌募資金的任務;籌備委員會下設若干工作人員與分組,負責活動規劃與執行。

然而上述共識在會議後卻因故尚未能真正落實;因此儘管2015年活動預算倍增,卻未能有效提昇品質;不但活動籌備與執行過程中問題層出不窮,甚至淪為部分有心人士與不肖廠商飽中私囊的工具,使得許多長期為地方付出的幹部與居民不禁為之心寒!更使得活動未來能否順利延續充滿變數……

平心而論,清境火把節自2007年開始已連續舉辦九年。不但俱備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越來越受到外界的關注與重視。因此舉凡所有清境社區居民、業者,甚至在臺灣的滇緬後裔、少數民族,都應該更加珍惜和維護這一項難得的「文化資產」,確保它的品質與傳承,真正實現「部落團結‧薪火相傳」的願景。

撰文:葉瑞其 2015.12.16(本文原載於《雲南文獻》第45期,p.1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