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是以「選拔賢能,獎勵學術研究,崇德敬業,共相勸勉,俾有助於社會進步」為宗旨之勵學會組織。成立於1921年,由美籍教授愛樂斯(J . H . Ehlers)致函國內各大學共同發起,原名「中國斐陶斐勵學會」,1922年5月4日在上海青年會舉行第一次全國大會。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停止運作,1964年復會,並更名為「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持續獎勵中華民國大學院校之優秀學生。

到卓也小屋,尋找一抹藍

卓也小屋,位於苗栗縣三義鄉,從中山高下三義交流道,穿越濃濃木香的三義木雕街,再轉入蜿蜒起伏的苗130縣道後,即可抵達這一個隱藏在美麗客家村落後方的山林淨土。

台味十足的山林渡假園區

這是一個佔地廣闊的渡假園區。除了充滿鄉村「台」風、懷舊古樸的住宿區、傳統造型的穀倉客房之外,還有石板鋪面的廟埕廣場、曲徑迴轉的巷弄、燈籠高掛的竹門。這正是出身農村的主人家,為了重回孩提時代的夢,為了找回過往的感動,為了尋回台灣早期農家的恬適樸實,而用心營造的「卓也村」。

扁擔之歌的鍋蓋行商精神

學習做生意,就是學習如何有益於客人

《扁擔之歌》,這是一部1988年的日本經典老片,又名《天秤之歌》、《扁擔之家》、《大作賣鍋蓋》。片長約90分鐘,描述13歲的「近藤大作」藉由賣鍋蓋開始學習做生意的過程。電影中有許多對白,都深具啟發性;據聞是許多企業──尤其是從事行銷、業務相關工作的人──必修的一部電影。

「入世學術」,可能嗎?@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攝影/葉瑞其 2019.04.17)

歐美文化中的學術研究,源起於教堂。教堂中新進的修士稱為「學士」(bachelor),必須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和宗教儀式,成為通才(universalist)。幾年後熟能生巧,開始專精特定科目時,被公認為「大師」(master)。再進而能夠歸納一套原則,清楚描述現象,形成抽象理論,建構知識體系,有效傳授知識者,則被尊稱為「博士」(doctor)。英國知名的劍橋(Cambridge)及牛津大學(Oxford),就是由修道院轉變為學院的典範;正式制度化後,逐漸形成當代歐美教育的體系。早期在教堂的修士是不能結婚的(bachelor原意為「單身漢」);劍橋大學自1209年建校,直到1846年,學校老師才可以光明正大地娶妻生子。[1]

十分鐘簡報一篇學術文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課堂上,一篇學術文獻的簡報,需要多長的時間?

這個問題顯然沒有標準答案。

人(主講人),是一個變數。有些人一開口就可以連講三個小時,滔滔不絕、欲罷不能(通常包括報告過程中的互動及對話);有些人只用二十分鐘左右,不疾不徐,從容自若。

文獻內容與品質,是另一項考量。有些文獻論證豐富、精妙絕倫;部分文獻卻可能不知所勻、乏善可陳。只是,這裡所談的原則上是以具有學術及參考價值的文獻為主,其餘則不在討論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