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與組織概論

管理」(Management)是協調工作項目,使工作能藉由他人之力,有效率及有效能地完成。「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效率常被認為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s Right),也就是不浪費資源。「效能」(Effectiveness)是指「做對的事情」(Doing The Right Things),亦即這些工作必須能幫助組織達成目標。效率是做事的「方法」,而效能是指「結果」或目標的達成。

管理的演進

整個管理的演進,就是「持續改進」(Evolutions)與「突破創新」(Revolutions)的發展史。

早在數千年前,管理的概念就已經運用於大型組織與計畫中。然而近代管理學的發展,主要源自兩件特別重要的事件。

組織文化與環境的限制

管理的全能性觀點」(Omnipotent View of Management)認為管理者應直接對組織的成敗負責。另外有一些人認為,組織的成敗主要是由管理者無法控制的外部力量所造成的,這種看法為「管理的象徵性觀點」(Symbolic View of Management)。

全球環境中的管理

企業走向全球化的趨勢已經很明顯,管理者得隨時面臨嚴重的考驗——全球化開放環境與不同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挑戰。

組織和管理者的社會責任與道德

管理者常需面對有關社會責任的決策,如:員工關係、慈善事業、產品定價、資源節約、產品品質與安全,以及將公司設在比較漠視人權國家的作法等。

大部分研究顯示,公司的社會參與程度與經營績效間存在低度的正相關;但仍無法肯定是由於高社會融入而帶來高經營績效。其間的因果可能表示:高經營利潤使公司有能力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

管理者就是決策者

組織內的所有管理者,無論是在哪個層級或身處何處,「決策」(Decisions)都是工作中特別重要的一環。管理者在規劃、組織、領導以及控制的過程中,常被稱為「決策者」(Decision Makers)。

作決策是一個過程,並非只是單純的方案選擇。決策過程可分為八個步驟:(1)確認問題(Problem);(2)確認決策的標準(Decision Criteria);(3)決定標準的權重;(4)發展解決方案;(5)分析解決方案;(6)選擇解決方案;(7)執行解決方案;(8)評估決策效能。

規劃的基礎──建立目標及發展計畫

規劃」(Planning)包含定義組織的目標、建立達成目標之整體策略,以及發展全面性的計畫,來整合與協調組織的活動。規劃不僅重視目的(要完成什麼),也重視達成目的之方法(如何完成)。

企業需要規劃的理由至少包括:(1)規劃可以指出方向;(2)規劃可讓管理者放開心胸、預期改變的發生與其所帶來的衝擊,並發展因應行動等,來減低不確定性的風險;(3)規劃能減少資源的重疊與浪費;(4)規劃所建立的目標與標準可做為控制之用。

策略管理與競爭優勢

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決定組織長期績效的一套管理決策與行動;涵蓋規劃、組織、領導及控制等所有基本的管理功能,而為管理者重要的工作。「組織策略」描述一個組織如何進行其應做的事,如何成功面對競爭,與如何吸引並滿足顧客,以達到組織的目標。

策略管理經常提及「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簡單來說就是「公司賺錢的方法」。營運模式著重兩個因素:(1)顧客是否重視公司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2)公司是否能因此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