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走向全球化的趨勢已經很明顯,管理者得隨時面臨嚴重的考驗——全球化開放環境與不同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挑戰。
全球觀點
管理者面對全球市場可能採取的態度如下:
「鄉土主義」(Parochialism)是用自己的觀點看世界,不認同其他人的生活及工作方式,漠視外國的價值觀及習俗,而硬是以「我們一定比他們好」的態度來面對外國文化。
「本國取向態度」(Ethnocentric Attitude)也是一種狹隘的鄉土主義想法,認為最好的工作方法是母國(公司總部所在國家)所用的方法。
「多國取向態度」(Polycentric Attitude)認為地主國(國外分支機構的所在國)的管理者,知道在當地經營事業的最好方法。
「全球取向態度」(Geocentric Attitude)把焦點集中於找尋全球最好的工作方法與人才。持這種態度的管理者擁有全球化的眼光,他們跳脫國家的框架,積極向全世界找尋最好的工法及人才。
不同形式的全球組織
「多國籍企業」(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NC)是指在多國間進行業務的國際型公司。包含:多元本土化、全球及跨國等型態。
「多元本土化企業」或「多元地區企業」(Multidomestic Corporation)指經營管理及決策權下放給各當地分公司的國際企業。採用「多國取向態度」,母公司不會將其成功經驗,直接複製到國外分公司,各地區分公司的市場策略會跟隨當地特色而修正。
「全球企業」(Global Company)將全球市場當作是一個整合體,並將焦點放在追求全球效率的最大化。採用「本國取向態度」,其各地分公司的營運決策都由母國的總公司管理。
「跨國組織」(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或「無疆界組織」(Borderless Organization)採用「全球取向態度」,致力於消除人為地理疆界的管理。
組織如何走向全球化?
組織在走向全球化時,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
剛開始時,通常會從「全球委外作業」(Global Sourcing)做起,也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從全球各地取得原料或勞工,目的是壓低成本以提升競爭力。
在下一階段,可藉由「出口」(Exporting)產品到外國(在本國生產,在海外銷售)或「進口」(Importing)外國產品到本國銷售,作為全球化的下一步。
此外,企業常會透過「授權」(Licensing)及「加盟」(Franchising),將企業的商標名稱、技術或產品規格等授予另外一個組織使用,而對方必須付給授權公司買斷的報酬,或按營業額比例回饋。這兩種方法的主要差別是,授權多用於製造業,主要是生產或販售母公司的產品;而加盟多用於服務業。
「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s)是組織與另一外國公司間的夥伴關係,其方式是兩家公司在發展新產品或設立生產據點時,共同分享資源及相關的知識。策略聯盟的另一種特殊型式,是夥伴間為某個目標而新成立一家獨立公司,這種型式稱為「合資」(Joint Venture);讓公司可以利用更簡單與更迅速的方式,來面對國際競爭。
最後,企業也可藉由「海外子公司」(Foreign Subsidiary),對當地進行直接投資。
全球環境與國家文化
全球化必然面臨各國家地區不同的「政治法律環境」。有些國家的政府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在某些地區,政治干預企業是司空見慣的事。在這些國家的企業管理者,可能會因政治的不穩定,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在「經濟環境」部分,有些國家的經濟活動主要是由私人部門所掌控的「自由市場經濟」(Free Market Economy);有些則是由政府規劃所有經濟活動的「計畫經濟」(Planned Economy)。不同的經濟型態會影響公司的決策和作法;此外管理者還需瞭解「匯率變動」、「通貨膨脹率」以及不同的「稅制」等經濟議題。
在「文化環境」層面,「國家文化」(National Cultural)是全體國民所共享的價值觀與態度,它塑造人民的行為與對重要事物的信念。儘管組織文化對管理者的行為有非常大的影響,國家文化的影響常是更大的。
要瞭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時,「Hofstede的國家文化架構」(Hofstede’s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Cultures)是最常被提及的。包含五個構面:
(一)「個人主義」←→「群體主義」
(二)「權力距離大」←→「權力距離小」
(三)「不確定趨避性高」←→「不確定趨避性低」
(四)「成就」←→「生活品質」
(五)「短程思考」←→「長程思考」
全球領導人才與組織效能(Glob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ffectiveness, GLOBE)研究計畫延續Hofstede的理論,調查跨文化領導人的行為,並提出評估國家文化的「GLOBE架構」(The GLOBE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Cultures),分為九個構面:
(一)「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社會成員預期社會權力分配不均的程度。
(二)「對不確定的趨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社會對規範及程序的依賴,以減低對未來事件的不可預測性。
(三)「強勢性」(Assertiveness):一個社會鼓勵人們傾向嚴格、衝突、強勢、競爭,而非謙遜、溫和的程度。
(四)「人權導向」(Humane Orientation):指的是一個社會是否支持並鼓勵成員做到公平、慷慨、關懷,並對他人和善。
(五)「未來導向」(Future Orientation):一個社會支持並獎勵未來行為導向的程度,如:計畫、對未來的投資,以及延遲享受等。
(六)「組織群體主義」(Institutional Collectivism):社會制度鼓勵個人融入組織或社會的程度。
(七)「性別區分」(Gender Differentiation):以女性位居要職和所負責任的多寡,來評量一個社會性別角色差異的程度。
(八)「團體內群體主義」(In-Group Collectivism):一個社會的成員,對於其身為小團體一員而感到自豪的程度;小團體是指他的家庭或親密的朋友圈,還有雇用他的組織。
(九)「表現導向」(Performance Orientation):指的是一個社會鼓勵並獎勵成員進步或優秀表現的程度。
全球環境的管理
除了全球環境與國家文化差異外,隨著全球化的開放環境所帶來的許多挑戰之一,是來自恐怖主義的網絡威脅。
另一個全球化的挑戰,是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有問題,就很可能造成骨牌效應,而影響到其它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因此世界貿易組織(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及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等機構,可以幫助舒緩可能的貿易問題,並且發揮監督和促進全球貿易的功能。
此外,在過去,全球競爭指的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但現在,因為「地區貿易結盟」(Regional Trading Alliances)與共同協約的簽訂,全球競爭有了新的意義。如:歐盟(The 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及東南亞國際組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等,在全球經濟發展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以上整理自:林孟彥、林均妍譯(2011),Management, 10e / Stephen P. Robbins, Mary Coulter.(2009),管理學,十版,臺北:華泰文化出版。
(學習筆記/葉瑞其 202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