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的資源依賴與交易成本理論

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指出,組織為顧客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從投入、轉換、到產出銷售,必然有某些資源必須依賴其他組織,因而會有資源取得的不確定性。當某項資源對於組織生存的重要性愈高,該資源受到某些組織控制的集中程度愈高,以及缺乏替代來源時,組織對該項資源的依賴程度就愈高,愈需要採取管理行動,以降低資源取得的不確定性。因應方式包括:改變互賴關係建立組織間的鏈結機制借助政府的力量等。實務上,多角化併購合資少數持股等,都是組織可以用來管理資源依賴的選擇。

改變互賴關係:併購、多角化

依「併購」對象區分,併購可分為垂直與水平併購。「垂直併購」(Vertic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為併購採購或銷售對象,以延伸組織對關鍵資源的控制力,是管理「共生相依」(Symbiotic Interdependence)的手段。「水平併購」(Horizont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是組織併購競爭對手,目的在增加自己在交易關係中的支配性,為管理「競爭相依」(Competitive Interdependence),或稱「共食相依」(Commensalistic Interdependence)。

多角化」(Diversification)是組織在不同事業領域中併購或另創事業部門,以擴大經營範疇。當組織非常依賴其他組織,又無法以其他方式來增加對強勢交易夥伴的控制,抑或是當資金不足或法令規範限制併購時,另闢新的事業可以減低資源依賴對組織生存的衝擊程度。

建立組織間的鏈結機制:吸納、策略聯盟

除了併購多角化外,組織也可以採行組織間的鏈結的策略,如吸納策略聯盟,來降低資源取得的不確定性。

吸納」(Cooptation)是將外部利害關係人引入組織,以便組織能透過被吸納者接近所需之資源、資訊,或發展與其他組織的關係。例如,聘請顧客或供應商組織的高階主管,進入組織的諮詢委員會擔任顧問或董事會擔任董事。

吸納對於資源依賴管理的優點包括:(1)投入資源與管理成本少、具彈性且容易落實;(2)獲得資訊;(3)獲得資源;(4)爭取認同與支持;(5)獲得社會認同與聲譽。

建立組織間鏈結的第二個方法是形成「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指兩個以上的組織一起追求共同的目標,但仍維持其獨立性,他們分享因聯盟所得的利益,共同掌控聯盟任務的績效,並在聯盟期間持續貢獻任務所需一項以上的策略性資源,如技術或產品等。可能的型式如合約協定少數持股合資等。

合約協定」(Contractual Agreement)是組織為了彌補本身資源的不足,與其他組織協議使用其資源,包括「單向」合約協定,如採購或銷售合約、品牌或專利授權、加盟授權等;或「雙向」合約協定,如共同研發、製造、行銷,以及 技術分享或共同制定標準等。

少數持股」(Minority Equity Investment)是指組織投資並擁有其他組織股權,但股權尚未大到能主導被投資者的經營。少數持股對於資源依賴管理的優點是,可藉持股進入對方董事會影響決策,有助於取得對方資源,而且所需投入的資金較少,但資源掌控上不如併購合資

合資」(Joint Ventures)是指兩家以上的組織共同投入資金與技術,成立一個新組織。合資可以協助組織擴張市場,獲得較機密的資訊與技術,且共同分攤資金、技術、管理、風險。由於合資企業間的利害與共,若母公司彼此間為競爭者,可降低競爭上的不確定性;若為合作關係,則可提高資源取得的穩定性。

借助政府的力量

組織除了靠自己的力量管理資源依賴外,政府的法令,如對某些產業的補貼、 保護與管制,也會影響組織資源的取得。以台灣的情況而言,政府對組織資源取 得的影響方式如:(1)提供業者補貼。(2)制定市場的管制與保護法令。(3)協調和管理產業內的競爭。

每一種資源依賴的管理方式有其不同的使用彈性、資源控制效果、適用的情境。例如,當組織與依賴對象間權力對等且互相高度依賴時,適用合併購併,對資源控制力較高,但實施的困難度與代價都較大。

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是指為使產品或服務順利移轉,除了交易價格之外的必要成本,還有事前訂定契約過程以及事後履行契約過程所花費的人力、時間與金錢。「事前的交易成本」如花費在資訊蒐集、談判、簽約、契約保障等上面的成本;「事後的交易成本」如監督控制成本、契約適應不良成本、重新協商成本、紛爭解決成本,以及為遵守契約、無法變通對自己產生的約束成本。簡言之,「交易成本」是管理整個交易過程所產生的成本。

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認為,交易者是有限理性、投機、趨避風險的,無法預知交易環境中全部有利或不利的狀況,而對方卻可能投機竊取自己的利益,所以交易是有風險的,交易者必須投入成本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交易成本會影響組織取得資源的選擇。當交易風險與成本小時,組織應選擇從市場上獲得所需的資源,稱為「市場統理」(Market Governance)。當交易風險與成本過高時,自行生產與利用正式職權控制資源,是較佳的選擇,稱為「層級統理」(Hierarchy Governance)。

 

交易成本的來源交易成本的來源

 

交易特性與交易成本

交易本身的特性,包括:資產專屬性不確定性交易頻率專用性,都會影響交易風險與成本高低。

資產專屬性」(Asset Specificity)是指某項資產使用在特定交易的最佳價值低於其被使用在其他交易的次佳價值,當最佳價值與次佳價值間的差距愈大,則資產專屬性愈高。在極端的情況下,某些生產設備、技能、知識或資訊上的投資,只能夠為某項特定交易創造價值,無法被利用在其他地方。如果買方變卦則賣方將有一定程度的損失;如果賣方未依約履行,買方也可能無法在短期間內找到替代來源,因而提升了交易風險與成本。因此,當某項資源的取得過程中涉及高度的資產專屬性時,應使用層級統理,由組織自行生產該資源,反之則應使用市場統理,在市場上尋找合適的供應者。

不確定性」(Uncertainty)可細分為「數量的不確定性」(Volume Uncertainty)、「行為的不確定性」(Behavioral Uncertainty)以及「科技的不確定性」(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數量和行為的不確定性都應該使用層級統理來降低交易風險與成本。科技的不確定性則應該使用市場統理,使組織保有隨著科技變動決定供應商的彈性。

一般而言,當某項組織資源的使用量很大,亦即重複「交易頻率」(Transaction Frequency)很高時,由組織自行生產,也就是使用層級統理,可以收規模經濟之效。反之,若某資源很少利用到,則只須由外部供應即可。

專用性」(Appropriability)是組織占有某項投資之報酬的能力。在技術或智慧財產的交易過程中,專用性高表示其他組織無法輕易竊取組織的智慧財產或其所產生的利益。「專用風險」(Appropriability Hazards)指智慧財產在交易移轉的過程中被對方洩漏出去,或遭到對方用來產生不當利益,損害組織擁有該技術的專用性。當交易涉及廣泛的產品或技術,或者涉及產品或流程的設計,而非只是生產與行銷時,將有較高的專用風險。

在與創新相關的交易中,當專用風險愈高,則表示愈難在合約中載明利益相關活動、監控契約行為,或循法律途徑保障利益,此時交易風險與成本愈高,宜使用偏向層級統理的資源取得方式。

交易成本、科層成本與資源取得效率

組織從外部獲得資源固然需要付出交易成本,但是當組織自己設立單位去生產,亦即交易從外部轉移到內部時,則會產生內部交易的管理成本,稱之為「科層成本」。「科層成本」(Bureaucratic Costs)是指組織在自己內部生產所需資源時,為了防止員工或單位的怠惰或追求私利等行為,以及確保單位間協調一致,所須花費在監督、控制、協調、績效考核等的管理成本。

當組織採取垂直整合,自行生產所需的資源,則規模將愈發龐大,結構變得更加複雜,更加需要耗費成本去管理。不論是「向前垂直整合顧客端」(Forward Integration),或「向後整合供應端」(Backward Integration),都是組織使用層級職權管理資源的取得,交易成本降到最低,但是科層成本最高。相反的,從市場找尋銷售或採購對象是使用市場統理機制,組織間完全沒有正式層級關係,其交易成本最高,但科層成本降到最低。因此,組織在選擇資源取得方式時,須同時考量交易成本科層成本


※以上整理自:楊仁壽、卓秀足(2017),組織理論與管理:個案、衡量與產業應用,三版一刷,臺北:雙葉書廊。

(學習筆記/葉瑞其202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