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簡報一篇學術文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課堂上,一篇學術文獻的簡報,需要多長的時間?

這個問題顯然沒有標準答案。

人(主講人),是一個變數。有些人一開口就可以連講三個小時,滔滔不絕、欲罷不能(通常包括報告過程中的互動及對話);有些人只用二十分鐘左右,不疾不徐,從容自若。

文獻內容與品質,是另一項考量。有些文獻論證豐富、精妙絕倫;部分文獻卻可能不知所勻、乏善可陳。只是,這裡所談的原則上是以具有學術及參考價值的文獻為主,其餘則不在討論之列。

最關鍵的決定因素,還是授課老師的規定。課堂報告的時間長短,其實是依照授課老師的要求,以及每次上課的不同狀況。

那麼,有沒有可能在十分鐘內完成報告呢?

多數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有人表示,「給我五分鐘就好」;但很少人真正做到。實際的情況是,我們的報告經常會超出預定的時間。問題出在哪裡呢?

曾經在大學部的一場專題發表上,以評審的身份分享同學這樣的觀念:「當您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報告(例如,三分鐘或五分鐘),您要做的,不是把報告速度加快,而是應該選擇性地聚焦在重點。」亦即,不需要鉅細靡遺地講完所有的內容,只要將主題和關鍵構念清楚表達即可。然而,要怎麼做到呢?

學術文獻一般比通俗讀物要深奧些,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恐怕是絕頂聰明的人才做得到。「正常人」必須不斷地反覆閱讀、思考,才能逐漸領略其中的意涵;尤其是英文文獻,更增加了不同語意和文化理解的難度(有人主張一篇好的英文文獻平均要讀過六次以上,我基本上認同這個觀點)。如果缺乏充分閱讀,對文獻內容的熟稔度必然不足,也將難以掌握重點;在報告(或整理報告)時,可能會覺得每一個部分都很重要,無從取捨。

故而,十分鐘完成報告的三大法門是:充分準備、掌握重點、精要報告。

註一、以上是2019.3.13課堂報告後有感(基於多次不成功的經驗)。

註二、另一門課程,要求課後撰寫500字報告,進行「質性研究的修煉」,僅以本文作為修煉的第一個開端。

(課堂筆記/葉瑞其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