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相對於「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另一種研究取向;透過「故事」解讀意義的知識建構途徑。
◆量化研究主要以數字進行測量(measure)與驗證(verification);質性研究大多以文字進行詮釋(interpretation)和思辯(reflection)。
◆量化研究強調一致性(consistency);質性研究重視特殊性(particular)。
◆量化研究企圖建立通則(universal);質性研究旨在推理原則(principium)。
◆量化研究要求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質性研究講究真實度(authenticity)、合理度(plausibility)、批判度(criticality)。[1]
《質化研究之經驗敘說─質化研究的六個修煉》專書的作者、目前任職於實踐大學國際貿易系的李慶芳教授認為:「質化研究就是關於『現象、故事、意義與反思』之思維歷程!」[2]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敏銳地觀察到一些特殊或有趣的「現象」(RQ),透過具體的事證(非憑空想像或捏造的)將它轉換成一則精彩的「故事」(Data),再經由抽象化的理論論述,解讀其「意義」(Insight),進而引發「反思」(Implication),最後甚至促成實際「行動」(Solution),這就是質性研究的歷程。
在前述「現象、故事、意義、反思」的基礎上,只要再包上六件學術的「糖衣」,就可以完成一篇質性文章。這六件糖衣分別是:「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理論觀點」(Theoretical Perspective)、「研究方法」(Method)、「研究發現」(Finding)、「討論與管理意涵」(Discussion & Implication)及「摘要與結論」(Abstract & Conclusion)。亦即,一篇論文的基本架構。
儘管在「正統」的認知中,應該先確認研究主題,再選擇具有理論代表性(Theoretical Sampling)的個案;但李慶芳教授認為,先寫出故事,再經過反覆辯證、萃煉後,探討現象與故事背後可能代表的理論意涵,對於初學者而言,不失為一種循序漸進的可行方式。
(課堂筆記/葉瑞其 2019.03.15)
[1] 蕭瑞麟(2018),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四版二刷(p. 87),五南出版。
[2] 李慶芳(2013),質化研究之經驗敘說─質化研究的六個修煉,高立圖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