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管理概論

根據2003年全球創業觀察(GEM)針對40個國家的調查顯示,大約3億或12.5%的成年人參與了創建新企業的活動;可能是因為他們發現了有吸引力的機會,也可能是迫於無奈,因為他們難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然而在美國,大約20%的新創企業在第一年就失敗了,另外有20%在營運第二年就倒閉。統計資料顯示,對那些受到激勵而開創新事業的人來說,僅有動機是不夠的,還必須結合有用的資訊、堅實可靠的商業創意、有效的商業計畫、正確的執行,才能增加企業成功的可能性。

創業者不等同於發明家

創業者」(Entrepreneur)一詞來自法語「entre」(中間)與「prendre」(承擔),最初用來描述買賣雙方承擔風險的人,或承擔建立創新企業風險的人。與發明家不同,發明家創造新事物,創業者則是聚集並整合所有必需資源(金錢、人力、商業模式、策略和風險忍耐力),以此將發明轉化為可存活的企業。因此創業行為的本質在於識別機會並將有用的構想付諸實現,需要創造性、驅動力和承擔風險的意願。

創建企業的類型

新創建的企業有三種類型:

(一)「薪水替代型企業」(Salary-Substitute Firm):絕大部份小企業的類型;如乾洗店、便利店、餐館、髮型設計沙龍等。

(二)「生活方式型企業」(Lifestyle Firm):提供企業所有者追求特殊生活方式的機會,並且能夠謀生;如滑雪教練、職業高爾夫球手、導遊等。

(三)「新創企業」(Entrepreneurial Firm):創業的本質在於價值創造以及向顧客傳遞價值。其「價值」(Value)係指物有所值、重要性或效用。創業者透過創造並抓住機會,將新產品和服務引入市場。

已經建立的企業也可以實施創業活動,即「企業內部創業」(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所有的企業都立於從極端保守到極度創業化的「概念連續體」(Conceptual Continuum),「創業強度」(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較高的企業,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風險承擔等特色。相對於保守企業,新創企業更是典型的主動創新者,不規避風險,並且經常尋找減少官僚作風的方法。

創業的原因與特徵

人們選擇成為創業者並開創自己的企業,有三項基本原因:(1)做自己的老闆;(2)追求自己的理想;(3)獲得財務上的回饋

成功創業家大多有四種主要的特徵:

(一)「創業熱情」(Passion for Their Business):受到高度激勵、充滿熱情;同時理解構想的潛在缺陷與風險,保持足夠的靈活性,隨時調整。

(二)「產品/顧客聚焦」(Product/Customer Focus):多數成功的創業者具有工匠的本質。他們癡迷於製作出能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儘管考慮管理、行銷、融資及其他事情同樣重要,但如果企業缺乏用好的產品來滿足顧客的能力,那麼這些職能就失去了任何意義。

(三)「不怕失敗,堅忍不拔」:創業者以嘗試新事物為特徵,其失敗率自然很高,因此必須具被高度的韌性。創業者的「石蕊測試」(Litmus Test),指他們遭受挫折與失敗之後可以堅持下來的能力。當然,企業也應該對市場變化情況或可能快速超越它們的競爭對手保持警覺。

(四)「執行智慧」(Execution Intelligence):將完整的事業構想形成可實行的企業之能力。亦即將想法、創造力和想像力轉化為行動與可測量的結果。正如Amazon創始人Jeff Bezos所說:「創意很容易,難的是執行」。

有關創業者的謬論

常見有關創業者的謬論如下:

謬論一:創業者是天生的,並非後天培養?

沒有人是天生的創業者,每個人都有成為創業者的潛力。個人是否成為創業者,是環境、生活經歷和個人選擇的結果。

謬論二:創業者是賭徒?

創業者通常和多數人一樣是「適度的風險承擔者」(Moderate Risk Taker)。然而其工作職業性質的穩定性較低,比一般人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此外,許多創業者具有強烈達成目標以及經常設定挑戰性目標的需要。

謬論三:創業者主要受金錢激勵?

金錢很少是創業者創建新事業的根本原因。平均來看,與傳統職業中承擔同樣責任的人相比,創業者並沒有賺取更多的金錢回報。Netscape的創建者Marc Andreessen認為:「(金錢)不是激勵因素,而是我獲得成功的指標」。

謬論四:創業者應該年輕且精力充沛?

一般創業者都在35~45歲之間,並且具有在大公司工作十年或更多時間的經驗。而在投資者眼中,使創業者脫穎而出是他們在計畫從事之業務領域經驗、有助於業務發展的能力、可靠的聲譽、成功的紀錄以及對商業構想的熱情。此外,許多人成為創業者是為了取代退休。一項研究指出,重新工作的早期退休人員中,有32%創建了自己的企業。

謬論五:創業者喜歡公眾的注意?

有些創業者喜歡炫耀,但許多創業者專注於產品或服務,避免公眾的關注。

創造性破壞

1934年,奧地利經濟學家Joseph Schumpeter提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即創業者們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並隨時間推移不斷淘汰當前產品和技術的過程。改進後的產品和技術的有效性提高了消費者的需求,因而刺激經濟活絡,也可能提高所有社會要素的生產效率。

創造性破壞的過程並不侷限於新產品和新技術,也包括新的定價策略、新的分銷管道、新的零售模式等。

創業的重要性

2002年,全球創業觀察報告指出:「國家的創業活動水準在數量統計上與國家的經濟增長水準有顯著相關」。

新創企業對經濟具有強烈影響,有三項原因:(一)「創新」(Innovation);(二)「創造就業」;(三)「全球化」。

新創企業的創新對社會的影響包括:使生活更舒適、提升工作生產率、改善健康、提供娛樂…等。

許多新創企業焦點在有助於提升大企業效率和效益的產品和服務設計的整體商業模式。同時新創企業與大企業結成合作夥伴,也提升自己成功的機會。

創業過程

創業過程包括四個步驟:

步驟一:決定成為創業者

通常,一個「觸發事件」(Triggering event)會促使個人成為創業者。例如,失去了工作、得到一筆遺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等。

步驟二:開發成功的商業構想

許多新企業失敗,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沒有真正的機會開始進行。開發成功的商業構想,包括機會識別可行性分析產業分析以及開發有效的商業模式。企業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是企業如何競爭、使用資源、建構關係、與顧客交流並創造價值,藉此在自身盈利的基礎上維持生存的計畫

步驟三:將構想轉化為新創企業

將構想變為現實的準備工作包括:組成新創企業團隊、評估企業財務實力與可行性、合理的倫理與法律依據、撰寫「商業計畫書」(Business Plan)(以簡明風格描述新創企業所有方面的書面檔)、獲取融資及籌資等。

步驟四:管理並使新創企業成長

處於現今的競爭環境,所有企業都必須適當管理並且合理成長,以確保能持續成功。


※以上整理自:Barringer, Ireland(2009)。《創業管理》(鄭雅穗、盧以詮,譯),台北:普林斯頓。(原著出版於2006年)

(學習筆記/葉瑞其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