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天喜〈清境社區義胞第二代〉
民國五○年代:墾荒時期
清境的農產業,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剛到清境初期的墾荒期,種了些雜糧外,再來就是養豬了。養豬與雜糧之間的關係,應該是賣不掉、吃不完的雜糧,剛好成為豬的飼料;而長大的成豬,除了可以賣錢,又成為困苦的墾荒時期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如今回想那一段童年,雖然有些模糊,卻有者無名的甜蜜。
民國六○年代:溫帶蔬果
隨著每戶人家開墾的土地面積漸漸擴大,除了雜糧與養豬外,也開始增加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麗菜。而後隨著蘋果、水蜜桃與水梨等溫帶水果的種植成功,開啟了清境農業改革的大門,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在國小至國中的成長階段裡,除了讀書上課外,就是幫家裡種植和管理高麗菜,並且照顧在菜園裡慢慢長大的果樹。每到蔬菜收成時,家家戶戶總動員,用人力揹扛,把菜揹到廣場集貨時,那種忙碌和收成的喜悅,大家臉上的笑容,那個畫面真是溫暖。在這個時期成長的我們,就是靠高麗菜、水蜜桃、蘋果與水梨養大的。
民國七○年代:黑暗時期
經過六○年代年農業改革的成功,過了十多年不算富裕,但可溫飽的日子。但隨著國際局勢的變遷,佔了我們收入一半以上的果園租金,因為開放美國水果的進口而開始不穩定。不得已,只得增加高麗菜的種植面積。因為這個時期的我們(第二代),已到了高中、大學的時期,家裡面的開銷與負擔非常沈重。
此時第一代的年紀增長,勞動力下降,第二代出外求學,再加上果園租金收入減少;卻又屋漏偏逢連夜雨,高麗菜因為多年連作的問題,而產生了耕作障礙,尤其是根瘤病的問題,造成產量減少,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一年不如一年,使得清境農產業,正式進入黑暗時期。村內年輕人力紛紛外流,收入減少、產業萎縮,因此在土地放領後,造成一波土地賤賣的風潮。
民國八○年代:香水百合
隨著第二代求學與兵役的結束,清境的產業已經悄悄的轉型了。除了國民賓館之外,私人民宿也因應清境觀光旅遊人潮的逐年增加,而漸漸發展起來。從觀光產業的興起,看出國民所得的增加,也為沈潛已久的農業帶來了新的希望。
香水百合試種成功,開啟了清境農業發展的新局面。
清境百合生長的產期從三月至十二月,這個時期臺灣低海拔地區因高溫而不適百合生長;而清境的海拔將近二千公尺,春、夏季的平均溫度正適合百合的生長。又高山耕地面積有限,百合切花市場的需求逐年成長,在供不應求的市場機制之下,創造了清境夏季百合裁培的一片榮景。
民國九○年代:觀光休閒
在有豐厚利潤的誘因之下,在農業黑暗期出走的遊子漸漸回流,部份居民也投入了正在掘起的觀光休閒產業。但沒多久後卻又遭逢百年強震九二一大地震的重創,及接踵而來的強颱碧莉斯、七二水災的打擊,使得好不容易起死回生的地方產業蒙上一層陰影。然而這樣的挫折,卻讓我們在危機中創造出另一種轉機。在清境業者與居民一致團結與努力之下,把清境的名號在全臺灣打響,更創造了清境觀光休閒的奇蹟。
民國百年願景:永續發展
今天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儘管樂觀的看待清境的未來,希望清境的觀光休閒產業及特有的高冷農產業有永續發展的願景。然而我們也必須誠實面對與深切省思,清境長期以來發展的矛盾與衝突。包括:
一、新移民與原居民(榮義民)對這塊土地認同的差異,所產生的衝突。
二、政府高山保育政策與清境產業發展方向的矛盾。
三、原居民傳統的生活,面對產業快速發展與競爭而產生的衝擊,沖淡我們原有生活的溫暖人情,更使得我們極欲保存的文化傳承更加困難。
在此,謹願所有的清境人能放下成見,為社區的美好未來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使這快好山好水成為讓所有人能安居樂業,並且永續發展的真正人間樂土。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