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境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八年多以來,感謝各級長官的關心與支持,前兩任理事長魯文印、楊天喜先生無私的付出與貢獻,以及執行秘書葉瑞其先生專業精心的策劃,不分晝夜蒐集及撰寫、編輯,終於讓我們能夠在縣府文化局的協助下,出版這一本我們期盼已久的書籍,留下可以讓後人對長者,由故鄉到異鄉,顛沛流離,解甲歸田,開荒成長歷史的軌跡。
先父楊銘鈞,母親楊映秋,姐姐楊桂蓮,弟弟楊天喜,一家五口,從小就過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開墾荒地的日子。家裡還養了三、四頭豬,童年的記憶,就是揹在母親的背上,到山裡找豬食(一種特殊的野草),回家後切切剁剁餵豬。到了臘月(過年前農曆十二月)賣掉其中的三頭做為家庭經濟來源之一,另外一頭則宰殺,雲南人稱殺年豬,家家戶戶互相幫忙,好不熱鬧。豬隻從頭到腳都可利用,醃香腸、掛臘肉、火腿,整個村子家家門口前都是一樣,形成了一幅非常特別的景象。每逢殺豬及掛臘肉時,我們這一群小鬼總是特別的興奮,因為過年就快到了。由荒山變良田後,蘋果、水蜜桃、二十世紀梨、高麗菜、結球萵苣及碗豆尖,成了清境地區主要農作物,及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第一代到清境的長者,憑著雙手,堅強的毅志、吃苦耐勞的精神,歲月的痕跡,深深的刻劃在臉上及雙手;但果實累累,翠綠食蔬,豐收的喜悅溫暖了每一個由戰場上來到田地裡,由年輕到逐漸衰老每一個人的心裡。
隨著時代及環境的變遷,清境在先人的努力之下,成了台灣獨樹一格,彷彿歐洲、瑞士般的地方。氣候宜人,風景優美,交通方便,吸引了許多嚮往清境的人來此定居,蓋起歐風民宿,大小不一,形形色色,更將清境點綴成更清新的臺灣小瑞士。第二代的(這一群小鬼)在時間快速的消逝下,已是頭髮斑白,頭禿肚也凸的中年人了,甚至第三代的小朋友們有些都已經大學畢業了。在清境的大環境,因先人而得名,因先人而美麗,因先人而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此時我們應認真思考,該傳承先人些什麼?留下什麼給後人?我們這一群小鬼們,大家應當持續團結努力,只要有開始就永遠不嫌晚。讓我聚沙成塔,積少成多,集思廣義,永續地經營我們自己!
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第五屆理事長
楊天福 2011.10.01
※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