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刀玉皎(清境義胞第一代,擺夷族)
- 採訪編輯:魯文印、趙翊君、葉瑞其(2011年08月)
我爸爸是雲南景洪擺夷族,媽媽是緬甸猛龍的擺夷族。爸爸的叔叔是土司,爸爸的弟弟也是鄉長,家族是當地的大地主。爸爸原本在大陸做大生意(賣鴉片),那個地方亂起來之後,就逃出來了;在緬甸以種田、務農為主。在那裡自己種自己吃,吃不完。民國二十六年我在緬甸出生,是家裡第四個小孩。我九歲多就會做家務事,十二歲就會做菜,因為我們是農村,爸爸媽媽去工作,到時間要回來吃飯,所以要煮給爸爸媽媽吃。
我先生(魯國榮)是雲南順寧(現稱鳳慶)縣人,民國十四年出生。三十九年大其力戰後,跟著鄉長文興洲一起從家鄉出來,投靠李彌部隊。他們打仗過來,住在我們村子的隔壁;他們都來來去去,沒有家,我看他們可憐,就跟他們聊天,就談戀愛,就結婚這樣子。
結婚是民國四十四年,那時候我才十八歲,結婚後還是住在我家,因為他們當兵又到處跑,所以就把我家當成他自己的家一樣。隔年我生下大女兒,四十七年又生下大兒子(魯文先)。
最苦的時候是民國四十九年、五十年逃難這一段時間。他們對我們老百姓不會怎麼樣,但我嫁給軍人,怕人家殺啊!我們是一大群有人帶著先向前跑,部隊就在後面打仗。差不多跑兩、三個月,揹著小孩子到處逃,晚上也要走路,常常睡覺時,都是哪裡有地方就哪裡睡。還要揹那個鍋、碗、米啊!自己挑;你揹得多,你就吃很久,揹得少,你就吃很短的時間;有時候兩三天都沒有東西吃。逃難時,我揹著大兒子(魯文先),沒有辦法帶大女兒過來,放在我媽媽家。民國六十八年聽說女兒在泰國,就存了一點錢回去找她,在親戚間打聽很久,沒有找到,最後錢花完了只好先回來。隔年她自己辦簽證過來,我帶她到山上住了十六天。後來(民國七十一年)她就嫁到桃園
民國五十年來到成功嶺,國家又問,你是要當兵還是要退伍?我來的時候不會講國語,還要帶小孩子,我先生說怕我不會找得到飯吃,就退伍了。退伍了政府給我們地,讓我們開墾。剛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沒有水、沒有電,一片荒涼;我們在那邊很熱,這邊很冷,又下雪,剛開始很不習慣!每一天都哭!會想家!那時候每個都不認識,來慢慢慢慢又工作,又大夥工作,我們 又換工,你幫我我幫你這樣,沒有錢,都幫忙做這樣。以後來嘛小孩子多嘛!都不想什麼了,拼命做呀!怕小孩子不得吃呀!
剛來那三年,都是在開墾,土地還沒收成都是吃麵粉,跟我們在家鄉吃的差很多,不吃又不行,肚子會餓呀!又不習慣!我們在那邊都是吃大米。有時候聯合國(美國四八○專案)來發白米,裡面還混麥片,就混著麥片這樣吃,好像餵豬一樣。呵呵!
三年以後,就陸陸續續開一點地、種一點:後來差不多十多年,通通開完了,才像現在一樣,可以種樹、種什麼。果樹種了三、四年開始結果之後,平地人就來包,每一年付租金,就這樣慢慢過來。以前做農要看颱風,沒災害,我們就賺一點錢;有時候颱風來,我們就損失很多錢。
九二一地震以後,因為我年紀漸漸大了,我們老了身體又不好,我就叫我三兒子魯文印回來幫忙管理那個果樹。果樹沒有辦法管理,他就挖掉種花,種花到冬天因為下雪、下霜,會死掉啊!他就說:『媽媽!我們來開餐廳好不好?你會煮菜。』我說:『好啊!』我就做我們擺夷的家常菜,很多食材臺灣沒有,都是買進口的。我是從小做,做習慣了,口味比較有特色。剛開始生意沒有很好,兩、三年以後就比較好。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