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紀錄:李明錫 (2004年6月)
- 採訪紀錄:趙昌華、趙翊君、葉瑞其 (2011年9月)
- 編輯校對:饒慶樑、葉瑞其
我是民國十八年出生於雲南蒙化,家裡有七個兄弟姐妹,但只有我和哥哥兩個男丁。民國三十六年我被〝徵兵〞入伍,加入中央駐雲南的第二十六軍以後,就沒再回過家。
民國四十五年在緬甸結婚,當時部隊規定與少數民族結婚有補給。
太太余向雲(民國二十七年生)是當地擺夷姑娘,擅長舞蹈,曾獲得游擊隊團部舞蹈比賽第三名,在緬甸時經常要巡迴各營區表演,有時出去要一個多月才能回來。在清境有另一位也擅長擺夷舞蹈的,就是松崗何正祥的太太刀秀蘭。
跳舞與太太結緣
我和太太也是跳舞認識的,那時候晚間都沒有娛樂活動,我們連長就叫我出來教他們(阿兵哥及眷屬)跳舞打發時間,我們把泰國及緬甸(擺夷族)的傳統舞蹈「拉蒙」重新編織起來,因為緬甸的文字看不懂,都是以音樂來猜,音調有時比較不準,同時也加上一些自己編的。
拉蒙不是很正統的舞蹈,只是大家同歡樂、運運動,屬於一種集體舞蹈。星期六附近的居民都可以來參加這項活動,目的是部隊與居民互相交流的一種活動。教這種舞蹈很累,比較喜歡教年輕的,學的也快,遇到長官來參訪時都是由年輕小女孩來表演。那時我們把他編成詩,我看他們跳擺夷舞,一個是三個九步,一個是一步一踏九,我們就拿這個九步。軍人跳起來比較整齊,但比較沒韻律感,也比較沒柔軟度,目的在同歡樂所以要求不高只要達到娛樂的效果就好。清境以前剛開始辦火把節說要跳擺夷舞的時候,就是我們倆夫妻去教的;同時也到清境國小教了兩年,不過現在的舞都不一樣了。
我們是軍人啊!
我們在緬甸的時候,這個形形色色加起來,國軍有兩個軍,一個是二十六軍,一個是第八軍;抗戰時候邊界還有個游擊隊,都加在一起,另外還有難民及當地居民參加。那個時間擴大一點勢力,不是屬於哪個單位的,是雜牌軍。
部隊改編以後還是極有觀念,人事觀念,名稱要大,太小就沒人要參加了,師、軍,起碼要有一個團。二十六軍是一個營,軍部營管得比較鬆,另外還有二十五師完全在寮國,由法國補給。後來法國人不補給了,二十五師拿著法國人的武器與二十六軍合併,相較之下二十五師的武器比二十六軍的好。
蔣經國親自到第一線視察
我們的部隊都是在山區,也不能集中在一起,最後房子才建,連飛機都可以起降了。那個時候共匪進來很多人,蔣經國親自到第一線視察。最後一次撤台時蔣經國說:『聯合國逼的太緊了,要撤退了,以後都不補給不照顧了。』我們是最後一批撤退的,由聯合國監督,只有撤退中部的,離中部較遠的地方撤退不了,就都留在那邊(金三角)。
我們不是難民,是移民
我們撤退是有組織有武器,所以不是難民,是移民。來到成功嶺後蔣經國就跟我們說在立法院有立案了,叫「國雷案」,是聯合國的案子,我們就叫做義民。來這邊前三年聯合國有補助有麵粉、牛奶、罐頭生活過的比較好,第四年後就沒補助完全都是靠自己。然後就拿退伍金,退伍金也沒多少,很快就用光光了。種植蔬菜又碰到乾旱,家家都沒什麼收入,生活很苦,不是哪一家喔!通通是一樣啊!蔣經國先生來幫這個水拉起來還好一點,那時候都是靠天吃飯的東西啊!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