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尹芳子〈清境社區義胞第二代〉

記得小學時,中國電視公司曾製播幾檔膾炙人口的好戲,其中一部是「怒江春暖」,每當聽到這首主題曲:「怒山高高雪嶺寒,怒江滔滔長河瀾,怒山啊!怒江啊!山對山呀!江對江!…」心中總是有種莫名的悸動,因為我的父母正是從雲南輾轉來到台灣的「清境」。

許多人對於清境的了解,多半來自柏楊先生所著《異域》這本書。而我自小生長於清境,父執輩們就是部活歷史,常聽他們講述從雲南撤退至緬甸,準備反攻的種種英勇事蹟,當然也讓人見識到戰爭的殘酷。之後這批部隊因受到緬甸軍政府及聯合國的雙重壓力,最終還是由緬甸經泰國撤退至台灣。

從一個熟悉的環境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度,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父母親於民國五十年來到台灣,即被安置在清境農場的博望新村。而我也在民國五十一年出生於此。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戰後嬰兒潮吧!在清境幾個村莊出生的孩子,就屬五十一年次的最多,緊接著幾年弟妹們也陸續出生,家中共五個孩子。在「家庭計劃」尚未大力宣導前,一般家庭有五、六個孩子可說是稀鬆平常的事。

初來台灣,父母親也和其他清境的墾荒者一樣,先是種植高冷蔬菜,接著就是蘋果、世紀梨及水蜜桃等。當然在貨物的產銷過程中,也曾受到廠商的剝削與欺騙。印象最深的是全村村民所種植的高麗菜和廠商訂立了買賣合約,但高麗菜運走了,卻拿不到尾款,最後大家把載菜的兩輛大卡車,押在村子廣場,但卻於事無補。在民國五十八年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天天進出村子就看到這兩大龐然大物。心中只知道父母親的辛苦錢是拿不到了!

在民國六十年,蘋果可說是稀有而高貴的水果,在同一時期,梨山地區因開發較早,當地居民曾是全台所得最高者。

我們清境地區開發較晚,收益雖不如梨山地區,但居民的生活已漸有改善,但好景不常,緊接著在民國七十幾年時,蘋果陸續開放進口,居民又以種植水蜜桃及世紀梨為主,當然隨著各項農產品的陸續開放,清境地區的居民在民國七十幾年至八十年初所種植的作物有了極大的變革,就是以種植香水百合為主,一直到現在,夏、秋兩季,清境仍是台灣地區百合的最大供應區。

在民國八十幾年後,清境陸續出現了幾家民宿,九十一、二年後可說是如雨  後春筍般出現,而至今更是達到一個飽和點。當然這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許多人會覺得清境已不似以往般清靜了!我們當地人也 非常懷念早期桃花、梨花盛開時的美麗情景。但人有時為了現實生活不得不做妥協。

清境是位於南投縣的仁愛鄉,以山地鄉來說,大部分的土地是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清境一帶的土地在民國八十年初期放領後,因有了所有權,自然會產生土地的買賣,也因此造就了如今密集的民宿區,也因此除了清境本身的居民外,近幾年來的新移民也增多了!

在雲南有許多的少數民族,我們居住在清境,除了父母來自於雲南外,也有許多其他省分的居民,當然也有許多閩南、客家以及原住民朋友,可謂五族共和,絕無所謂族群之爭。

在氣候來說,亦是非常的涼爽,可說是台灣的避暑聖地。冬季奇萊山及合歡山上的靄靄白雪,更如歐洲般美麗。在民國九十四年的三月五日,台灣許多地方都降下了白雪,清境更是降下了有史以來最大瑞雪。那美麗的雪景,至今仍教人難忘!其實民國五十八年,我上小學一年級時,也曾下過大雪,跟玩伴們打雪仗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雲南是我的故鄉,它是如此遙遠而陌生。清境更是育我、養我的家鄉,一個在中國的西南、一個在東南,如今它們都是「花的故鄉」,都是兩岸主要的花卉供給地。這兩個和我有密切關係的地方,相隔雖然如此遙遠,卻又如此相近。

2011.06.30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