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陳景咸
- 撰文:王慧群
榮光新村可以看到日出,日落,大山及遠眺碧湖,可以說是清境地區裡風景位置最佳的小村落。然而這個村莊是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以下是我們透過老鄰長陳景咸先生的回憶,幫助我們瞭解到最早的榮光新村......
民國五十一年七月一日,一些退役的軍人,有海軍,陸軍,高砲隊,緬甸游擊隊,及泰國邊境富國島退下來的軍人,分了三批,陸續被退輔會安置到見晴農場(今稱清境農場)來從事農墾。當初輔導會將十人編為一組,分住及分駐在禮莊,義莊,仁莊,智莊,及信莊。有從事開墾的需要,也有地方防衛的目的存在。當初的榮光新村,是一片荒山,所見都是雜草與雜樹林,這些在輔導會安置下的退役軍人們,來到山上開始學當農民,在這砍草,挖地,學種高麗菜。
剛到時住得非常簡陋,像臨時住所一樣,一直到民國五十八、九年左右,才蓋好現今所見的村上的老房子,將智莊,禮莊,義莊的人合併住在榮光新村裡,成為清境地區最大的榮民村莊。不過所謂的最大,也才23戶。當初這榮光村的名字是場部取的報到輔導會核准下來,慣稱至今。蓋房子的時候,無論已婚與否,通通都是一人10坪,有2房,一客廳,一廚房。那衛浴呢?老鄰長說洗澡就在廚房,廁所就到外頭用公廁。房子蓋好時,蔣經國主任委員還有來過。
當初所有的退役軍人們,在此都稱場民或場員,由退輔會下的見晴農場,負責照顧輔導。但到民國八十年後,改口為榮民,自耕農,是由地方政府管理,由南投榮民服務處負責。
談到農作,最早都種高麗菜。到民國五十八、九年時,開始種水蜜桃。種水蜜桃是當時的場長楊武先生到日本引進在農場種,爾後場民跟著種,有日本品種,高陽品種,大酒保等。陳鄰長當時也種了300多棵,但是現在1棵也沒有。水蜜桃在種了十四、五年後,因溫度一直升高,水蜜桃光開花不接果,所以就廢掉不種,又轉回種高麗菜。當初的溫度是中午10度,晚上8度左右,種水果好吃,種高麗菜又脆又甜,不像現在高麗菜脆可以,沒那麼甜了。現在種高麗菜,也有問題了,冬天種還可以,春天種會開花,就是因溫度不夠冷的關係。除了溫度的問題外,土地也用太久了,農藥用多了,土壤也壞了,又得根瘤病,現在種高麗菜都得休耕,所以改種花去了。花和高麗菜輪種,或土地種別的,休個三年再種高麗菜。
關於用水,老鄰長說最早都是挑水。要從青青草原下面下去,走入原住民的山林地中去挑水,每天早上替義民做工,當時為義民挖地做工每天工錢36塊錢。到下午約四點半到五點半時就輪流去挑水好明天早上用。直到民國五十七、八年時,蔣經國主任委員說要自己找水源,所以大伙找了三個多月,才找到現在慈翁溪這個水源頭。當時國家撥了五千多萬,鋪設水管,但用了單料管,水壓太強,水管常爆掉,當時鋪設水管是接到舊場部後方的20噸水池,村民再到水池挑水回家。直到六十一、二年左右就用1英吋管接到家裡,就不用挑水了。所以前後也過了10年的挑水生活,當時要挑水,用水不多,一天用2桶水,連洗澡也是一個禮拜洗不到二次澡。到了民國七十二年時,在呂場長時,國家又撥一億多萬重建,重做新管,此採雙料管。我們常在說的新管,舊管就是由這來的。
談到榮光,還有一個陳年往事,就是現在位在村莊後方的台電機房,還曾被選定做為蔣公的休閒度假場所,當時如果蓋了,榮光是得遷村的,後來在韓場長任內時,有命令說不用蓋了,所以榮光也不用遷走。
走過四十年的榮光,當初的三十幾位時值壯年的退伍軍人,現在僅剩十一位老榮民了。一直未婚的有五人,有結婚的另一半對象多為原住民。老鄰長說現在都是八,九十歲的老弱殘兵了,有時他一大早起來,還會各家走走看看,深怕他的老村民沒起床了。
時光推移,現在榮光的人口結構及聚落面貌都在改變中,所謂的新移民增多了,民宿,別墅的房子也增多了,老榮光將換另一個面貌出現,成為高級民宅,鄉村旅館的重點區。老鄰長說這樣講起來我才是原住民呢!這句話我們該多多深思,應尊重將這座荒山變美地的少數『原住民』們,發展尊重老鄰居,愛護環境的良好社區關係。
2003.11.30
※ 本文原載於《人間清境》社區報第10期(92年11月)及第11期(92年12月)。
※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