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十年三月,「異域孤軍」第二次撤臺;在美國援助下,以「國雷演習」名義撤回游擊隊、眷屬共4,406人。從泰國清萊空運至屏東空軍基地,於鳳山陸軍第二士校暫宿後,隔日乘火車北上到成功嶺,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身份調查、登記、編組、語言及編織技藝學習。其中繼續服役者編入特種部隊及反共救國軍,官兵眷屬則安置於龍潭「干城五村」;志願退役從事農墾開發者(1,133人),分別安置在南投見晴、高雄吉洋及屏東隘寮農場;另有數十人依其個人狀況分別安排就學、就養(專案安置)或自謀生活。
安置於清境農場(原名「見晴榮民農場」)的206人,於七月抵達埔里,暫居於埔里國小與南光國小教室,九月份學校開學後則遷入禮堂。義民每日派工上山,開路整地,興建小木屋(博望及壽亭新村),並於十二月十六日及二十八日陸續完工進住。
當時的清境農場甫於二月二十日成立,四月份安置第一批榮民12人後,旋即奉命安置「滇緬義胞」。五十一年七至九月續建「仁、義、禮、智、信」五莊,安置50位單身榮民。五十四年底至五十五年初再增設「忠、孝」二莊,安置20位榮民。
五十年至五十五年間,農場安置的榮、義民合計約300人,就是清境社區的第一批住民。從沒水沒電的荒山野嶺開始,榮義民在此落地生根,蓽路藍縷、胼手胝足地開始「農墾清境五十年」的田園生活。
土地配耕
民國五十年底滇緬義胞在清境落地生根之後,農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土地配耕。當時是以人口數為標準;義民本人可領七分地;配偶折半,為三分五厘地;孩子再折半,可領一分七厘五毫地。其人口數是以民國五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人口數為基準。亦即以二口為主的博望新村大多配領一甲五厘地;而以三口為主的壽亭新村則大多有一甲二分二厘五的地;部分四口之家則有一甲四分地。
由於土地價值不等(靠近道路的土地價值較高),所以在分配土地時,將土地分成四類:
1.菜地:約一分多地,在住家附近。
2.甲地:約三分多地,距家稍遠些。
3.乙地:約三分多地,距家約半小時左右路程。
4.丙地:約三分多地,距家有半小時以上路程。
為求公平,完全以抽籤的方式決定各家所得的田地。
生活照顧
民國五十年滇緬義胞以「國雷演習」名義空運來臺,從游擊隊轉化為「義民」身份從事墾荒工作,初期可獲得美國「四八○專案」的生活補助。除了供給米、麵粉、麥片、衣服之外,還發給零用金。第一年大口300元,中口200元,小口150元;第二年大口200元,中口150元,小口100元;第三年大口150元,中口100元,小口75元;第四年起全面停止生活補助。
民國五十四年一月一日,游擊隊正式退伍,依年資及階級獲發退伍金,恰好彌補第四年停止生活補助的空缺。然而因為開墾初期沒有收入,又要聘工幫忙整地,義民的退伍金大多投入在整地工作中。
※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