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局長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游守中)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 遙望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但仍有一批游擊隊在滇緬邊疆地帶奮戰長達十一年之久。他們在寮、緬、泰交界處的「金三角」成立「雲南反共大學」,企圖作為反攻大陸的復興基地;直到民國五十年才脫離戰爭與顛沛流離的生活,來到台灣從事農墾開發。當時正處黃金歲月的雲南少年們就此離開土生土長的家鄉,在異鄉落地生根,這一段歷史曾經拍攝成電影《異域》,一度造成轟動;當時的清境還是一片沒水沒電的荒山野嶺,只能以最傳統的人工徒手從事農墾的工作,艱困的生活除造就堅強的生命力外,居民們十分懂得敬老與互助精神,這一群可愛的少數民族(傣族、哈尼族、瑤族、拉祜族…等),這麼多年來,過著樂天知命的寧靜生活。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2. 推薦序:用真心,再創清境新故鄉(廖嘉展)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1987年,當時我在人間雜誌工作,剛退伍的我,體力充沛,被指派作為濁水溪特刊的上游攝影工作。在一個傍晚時刻,踏進了博望新村的文康室,室內懸掛著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整個清境地區老榮民的生命史。 門外,一排的蹲坐在屋簷下的伯伯們,手拿一根竹製的,長達四、五十公分的水煙斗,吸著,聽著煙從水中划過呼嚕呼嚕的聲音,然後從口中吐出白霧。這些伯伯們抽水菸的神情,至今仍深烙在我的腦海中。 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但隨著國共兩黨談判破裂之後,中國再度陷入全面性的內戰。1949年底,國民黨政府迫遷台灣,當時未受共軍控制的雲南一帶的國軍轉進滇南,在緬甸、泰國與寮國的北方,形成一個金三角的地帶。柏楊曾以此處的生活,寫成《異域》,故事撼動許多台灣人心,揭開這批英勇抵抗共軍英雄的神秘面紗。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3. 滇沛流離,血戰異域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風雲變色;中國共產黨於十月一日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政府被迫撤遷來臺,兩岸從此形成分立分治的局面。 遷臺初期,國府仍多次企圖「反攻大陸」,並且喊出以臺灣作為「反共復興基地」的口號;但真正的「復興基地」其實是在另一個面積足足有臺灣三倍大的祕境,也就是位於中、緬、泰、寮邊界(中南半島),曾經名列為世界三大產毒地區而聞名國際的「金三角」。 民國三十四年起到三十八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捲整個中國大陸,原本被國民政府視為最後反攻堡壘的雲南省,省主席盧漢卻突然率部投共,駐守雲南的中央第8軍、第26軍不及反應,加上局勢詭譎,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只好暫時後撤以保留實力,但一路遭受共軍追擊,部隊幾近瓦解;最後第8軍237師及26軍93師等殘餘部隊約二千餘人,分別由李國輝上校、譚忠中校率領退入緬甸,而後由李彌將軍改編為「雲南反共救國軍」,並陸續收編與訓練滇緬邊境反共武力,一度號稱發展至三萬人,成為當時中南半島戰力最雄厚的勁旅。民國三十九年至五十年間,這批「異域孤軍」在滇緬邊區奮戰長達十一年之久,並曾數度反攻雲南,惜最終都因為彈盡援絕、兵力懸殊而撤退。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4. 口述歷史:饒凱與余向雲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 蔣經國親自到第一線視察 我們的部隊都是在山區,也不能集中在一起,最後房子才建,連飛機都可以起降了。那個時候共匪進來很多人,蔣經國親自到第一線視察。最後一次撤台時蔣經國說:『聯合國逼的太緊了,要撤退了,以後都不補給不照顧了。』我們是最後一批撤退的,由聯合國監督,只有撤退中部的,離中部較遠的地方撤退不了,就都留在那邊(金三角)。 我們不是難民,是移民 我們撤退是有組織有武器,所以不是難民,是移民。來到成功嶺後蔣經國就跟我們說在立法院有立案了,叫「國雷案」,是聯合國的案子,我們就叫做義民。來這邊前三年聯合國有補助有麵粉、牛奶、罐頭生活過的比較好,第四年後就沒補助完全都是靠自己。然後就拿退伍金,退伍金也沒多少,很快就用光光了。種植蔬菜又碰到乾旱,家家都沒什麼收入,生活很苦,不是哪一家喔!通通是一樣啊!蔣經國先生來幫這個水拉起來還好一點,那時候都是靠天吃飯的東西啊!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5. 口述歷史:余娥與彭嘉才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口述:余娥 訪問時間:2011年8月 採訪紀錄:彭光龍、趙翊君、葉瑞其 我是民國三十四年出生,來臺灣的時候才十六歲,人家把我報大三歲(身分證上是登記民國三十一年生)。媽媽是泰國人,在金三角的永告(清現縣);爸爸是雲南華僑(西雙版納的漢擺夷),本來祖父祖母也是泰國人,後來搬到雲南,兩邊搬來搬去。現在大部分都在泰國比較多。 先生(彭嘉才)是雲南彌渡人,民國十二年生,民國二十九年才十七歲就出來當兵(參與對日抗戰)。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6. 口述歷史:李莉瑪與段紹堂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 段玉林,是家中的長女,唸高職時學的是建築,畢業後即出外工作,曾任職建築師事務所、埔里建設課、中華開發工程處。民國六十九年同村的張蔭壽結婚時,屏東信國新村的張亞方來作客,兩人因而認識,隨後於七十一年結婚。 先生張亞方,民國四十六年出生於緬甸,父親是雲南元江的大地主(民國元年出生)。雲南淪陷後遭共產黨清算鬥爭,於是在三十九年二月逃往越南萊洲,被法軍扣留審問後釋放,後來加入當地游擊隊,成為法國的僱傭兵,擔任軍需官,負責部隊財務與補給工作。之後隨著部隊一路到寮國,再到泰緬邊境的金三角,加入滇緬游擊隊。民國五十年,四歲的張亞方隨著父親到臺灣,在成功嶺進行身份登記後,分發到屏東里港的信國新村;當時爺爺也有來,是另外一戶,住在高雄美濃的精忠新村。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7. 高山眷村故事:佤族HERO~阿媽(尹光保)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撰文/尹光保〈清境社區義胞第二代〉 母親來自於遙遠的異域,自民國四十幾年隨父親離家,至今近五十年從未回過故鄉,福爾摩沙立鷹山已成為她永遠的「家」。老爸出生在國父逝世-革命軍北伐之年代,打從出生後,不停的面臨戰亂、飢荒、逃難,大陸全面淪陷後,加入反共救國軍,轉戰滇緬泰寮邊界,老媽是邊區佤族人,居住在中緬未定國界「卡佤」山區(撣邦),國共內戰時,「卡佤」地區曾被中共解放軍占領,不久又遭國軍游擊隊奪取,家園殘破,朝不保夕,男族人多數被強徵入伍,女性為求自保,只得依附游擊隊員出走,阿媽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跟著游擊隊老爸征戰的路線,遷徒於金三角原始叢林,又誤打誤撞的跑到台灣來。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8. 高山眷村故事:當歸爺爺與賽德克奶奶(高巧宜)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撰文/高巧宜〈清境社區義胞第三代〉 我的爺爺「彭啟祥」,出生於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廣西省南寧縣人。曾讀過小學,但因為日本侵華戰爭被徵召入伍而中斷學習。在金三角時期,爺爺是反共游擊隊總部的副官,來到台灣後被安置到博望新村。當時這裡還是一片未經開墾的山地,一群像爺爺一樣的軍人們接受退輔會的輔導,在這片新的土地上耕種及自力更生。 爺爺是帶著他的母親,也就是我的曾祖母劉貴珍(從小我就稱她姥姥)一起來到台灣,因為曾祖父在大陸早逝,剩下爺爺與姥姥相依為命。在我的印象中,姥姥總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抽著水煙筒,早上醒來只要聽到水煙筒呼嚕呼嚕的聲音,就知道姥姥已經起床坐在客廳裡了。因姥姥是雲南人,就把這項雲南的傳統產物帶來台灣。據村裡的爺爺、叔叔們說,姥姥很喜歡打麻將,也常常到另外兩個村落(壽亭、定遠)串門子。因為姥姥算是村中輩分最大的長者,說話都是很有份量的,很多事都是她說了算;有些叔叔小的時候還曾因為不聽她的話被姥姥念過呢。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9. 延伸閱讀&參考書目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覃怡輝 2009《金三角國軍血淚史(1950-1981)》,中央研究院叢書,聯經出版。 宋光宇 1982〈清境與吉洋:從滇緬邊區來臺義民聚落的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4)747-794。 李明錫 2006「國雷演習接運來台反共義民安置社區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段承恩 2003「從口述歷史看滇緬邊區游擊隊(1950-1961)」,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10. 兩岸相隔一甲子後的跨時代鉅作:台海滇云
- (雲南文化交流)
- 1940到1950年代,第二次國共內戰,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黨部隊,撤退到台灣;而中國共產黨則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國」,形成了近七十年來兩岸分治的現況。 在國共內戰中,國民黨稱共產黨為「共匪」;相對的,共產黨也稱國民黨為「蔣匪」;而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到1961年間仍然持續在金三角打游擊的滇緬邊區游擊隊,則被稱為「蔣殘匪」。1961年,這些「蔣殘匪」撤退到台灣後,其中一部分,就是清境社區的第一代耆老。在座清境社區的居民,絕大部分,也都是這些「蔣殘匪」的後裔。 ...
- Created on 03 January 2017
- 11. 歐之德長篇紀實文學《台海滇云》在臺發表
- (雲南文化交流)
- 【葉瑞其/清境報導】雲南省知名作家歐之德日前出版長篇紀實文學《台海滇云》,繼2016年11月在昆明舉行首發式後,於2017年元月初赴臺,先後至南投(清境)、屏東(里港)及桃園(龍岡)辦理新書分享及贈書活動。 《台海滇云》是以1950至1960年代從滇緬邊境的「金三角」地區撤退到臺灣的異域孤軍為主題,紀錄「從雲南到臺灣」以及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故事。 該書創作緣起於2013年,由臺灣「夏潮基金會」邀請「雲南省作家協會」赴臺辦理交流與采風活動,其中特別參訪南投清境,與當地雲南同鄉進行深度交流;「從異域到新故鄉」的人文歷史,引發雲南作家們的高度興趣,於是共同催生了深入調研計畫。2015年1月,雲南知名作家歐之德、蔣吉成飛抵臺灣,從清境、屏東、桃園再到臺北,展開為期一個多月的行程,密集採訪了一百多位老兵、眷屬和他們的後代;返回昆明後再經過一年多的資料蒐集、整理和寫作,終於完成這一本長達2.8萬字的鉅作。 ...
- Created on 27 December 2016
- 12. 從異域到新故鄉─南投縣雲南同鄉會簡介
- (臺灣雲南同鄉)
- 南投縣雲南同鄉會草創於民國九十九年(2010)十月十五日,適逢一年一度的「清境火把節」盛會,在「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藺斯邦理事長、唐惠珍總幹事及數十位鄉長特別遠道親臨指導與祝福下宣告成立。 南投縣雲南同鄉主要聚居在「仁愛鄉清境社區」,亦即國內外知名的臺灣高山渡假勝地「清境農場」週邊地區。民國四十九年(1960)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安置榮民並有效開發山林資源,計畫於武陵、福壽山、霧社、西寶等處設置農場,隨即向臺灣省政府價購南投縣「霧社牧場」,於民國五十年(1961)二月成立「臺灣見晴榮民農場」。是年三月至四月間,在金三角地區孤軍奮戰已長達十一年的滇緬游擊隊及眷屬(統稱為「滇緬義胞」)第二次撤臺[1],經成功嶺為期三個月的編組、訓練後,其中志願退役者,有206人被分配在南投;從沒水沒電的荒山野嶺開始,滇緬義胞胼手胝足、蓽路藍縷地在這裡打造臺灣的新故鄉,也成為第一批開闢「清境農場」的幕後英雄。[2] ...
- Created on 25 December 2016
- 13. 台海滇云:為了清境一段史(歐之德著)
- (雲南文化交流)
- ... 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和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猶如一頭大鳥的兩隻翅膀,展開剛勁的羽翅越飛越高,兩個民間團體每年組織舉辦了多少節慶活動,多少培訓,多少參觀取經,只要在社區的工作紀要上就能查清。查不清的是舉辦人所付出的辛勞和汗水。最值得—提的是從2007年8月開始進行的「走過異域50年──清境社區歷史照片蒐集計畫」,這是清境營造規劃諸多活動中的靈魂與核心。 老兵們在「金三角」驚心動魄的履歷,以及在臺灣肉體和靈魂的折磨,現實生存和精神世界的融合,一張照片、一件物體、一間老房,都是最珍貴的見證,集中起來,保存起來,就是一部熬過漫長歲月的歷史文物,就是具有某一種啟示作用的精神力量。 ...
- Created on 31 October 2016
- 14. 薩爾溫江歷險記(2015)
- (編輯出版)
- 薩爾溫江歷險記(2015) 本書作者石炳銘,是來自雲南省瀾滄縣的拉祜族人,被稱為「雲南最後的募乃土司」,著有《雲起雲落─血淚交織的邊境傳奇》一書(2010年,時代文化出版)。1951年,石炳銘自滇西南邊境流亡到緬北,加入滇緬游擊隊,於1954年隨李彌將軍撤退來台。而後在「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簡稱「救總」)服務達十年之久,經常往返泰北金三角地區,並籌組「泰北難民村工作團」,提供當地交通、建設、農業、醫療、教育等資源協助。石炳銘也是1980年代紅極一時的電視劇「星星知我心」中清秀女星石安妮的父親,還曾經參與凌峰「新八千里路」的節目製作。 《薩爾溫江歷險記》是石炳銘自費編印的專輯,主要彙編歷年刊載於《雲南文獻》的文章,再補充部分圖文資料,作為贈予友人觀賞留念之用。(撰文:葉瑞其) ...
- Created on 18 February 2015
- 15. 從見晴榮民農場到高山渡假勝地
- (臺灣小瑞士)
- ... 高山上的眷村 1961年農場成立後,首先安置12位榮民。而後在3至4月間,一批來自滇緬邊區的游擊隊及眷屬(共4,406人,統稱為「義胞」)陸續撤臺,其中206人被安置於此,分別於12月16日及28日進住「博望」、「壽亭」二個新建的義民眷村。由於游擊隊眷屬多數是世居滇、緬、泰、寮等「金三角」邊境的「雲南少數民族」(包括傣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瑤族、傈僳族、布朗族、彝族等),因此形成清境社區特有的多元文化特色。 ...
- Created on 25 November 2014
- 16. 生生不息:清境社區口述歷史調查計畫(2010)
- (臺灣小瑞士)
- ... 此外社區執行祕書葉瑞其也擴大蒐集文史資料,研讀《金三角國軍血淚史》、《雲起雲落─血淚交織的邊境傳奇》、《重返異域》、《從異域到台灣》等十多本文獻,並率同泊拉圖工作室團隊重新掃瞄滇緬邊區老照片、比對故事背景、繪製滇緬邊區地圖,經整理後依年代序撰寫與製作「血戰異域十一年」的五面大型看板,固定展示於松崗文康室,成為本案最顯著的成果,也使得清境社區的文史出版計畫,又往前邁進一大步。 整理&撰稿:葉瑞其 ...
- Created on 25 November 2014
- 17. 局長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游守中)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 遙望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但仍有一批游擊隊在滇緬邊疆地帶奮戰長達十一年之久。他們在寮、緬、泰交界處的「金三角」成立「雲南反共大學」,企圖作為反攻大陸的復興基地;直到民國五十年才脫離戰爭與顛沛流離的生活,來到台灣從事農墾開發。當時正處黃金歲月的雲南少年們就此離開土生土長的家鄉,在異鄉落地生根,這一段歷史曾經拍攝成電影《異域》,一度造成轟動;當時的清境還是一片沒水沒電的荒山野嶺,只能以最傳統的人工徒手從事農墾的工作,艱困的生活除造就堅強的生命力外,居民們十分懂得敬老與互助精神,這一群可愛的少數民族(傣族、哈尼族、瑤族、拉祜族…等),這麼多年來,過著樂天知命的寧靜生活。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18. 推薦序:用真心,再創清境新故鄉(廖嘉展)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1987年,當時我在人間雜誌工作,剛退伍的我,體力充沛,被指派作為濁水溪特刊的上游攝影工作。在一個傍晚時刻,踏進了博望新村的文康室,室內懸掛著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整個清境地區老榮民的生命史。 門外,一排的蹲坐在屋簷下的伯伯們,手拿一根竹製的,長達四、五十公分的水煙斗,吸著,聽著煙從水中划過呼嚕呼嚕的聲音,然後從口中吐出白霧。這些伯伯們抽水菸的神情,至今仍深烙在我的腦海中。 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但隨著國共兩黨談判破裂之後,中國再度陷入全面性的內戰。1949年底,國民黨政府迫遷台灣,當時未受共軍控制的雲南一帶的國軍轉進滇南,在緬甸、泰國與寮國的北方,形成一個金三角的地帶。柏楊曾以此處的生活,寫成《異域》,故事撼動許多台灣人心,揭開這批英勇抵抗共軍英雄的神秘面紗。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19. 滇沛流離,血戰異域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風雲變色;中國共產黨於十月一日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政府被迫撤遷來臺,兩岸從此形成分立分治的局面。 遷臺初期,國府仍多次企圖「反攻大陸」,並且喊出以臺灣作為「反共復興基地」的口號;但真正的「復興基地」其實是在另一個面積足足有臺灣三倍大的祕境,也就是位於中、緬、泰、寮邊界(中南半島),曾經名列為世界三大產毒地區而聞名國際的「金三角」。 民國三十四年起到三十八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捲整個中國大陸,原本被國民政府視為最後反攻堡壘的雲南省,省主席盧漢卻突然率部投共,駐守雲南的中央第8軍、第26軍不及反應,加上局勢詭譎,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只好暫時後撤以保留實力,但一路遭受共軍追擊,部隊幾近瓦解;最後第8軍237師及26軍93師等殘餘部隊約二千餘人,分別由李國輝上校、譚忠中校率領退入緬甸,而後由李彌將軍改編為「雲南反共救國軍」,並陸續收編與訓練滇緬邊境反共武力,一度號稱發展至三萬人,成為當時中南半島戰力最雄厚的勁旅。民國三十九年至五十年間,這批「異域孤軍」在滇緬邊區奮戰長達十一年之久,並曾數度反攻雲南,惜最終都因為彈盡援絕、兵力懸殊而撤退。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
- 20. 口述歷史:饒凱與余向雲
- (從異域到新故鄉)
- ... 蔣經國親自到第一線視察 我們的部隊都是在山區,也不能集中在一起,最後房子才建,連飛機都可以起降了。那個時候共匪進來很多人,蔣經國親自到第一線視察。最後一次撤台時蔣經國說:『聯合國逼的太緊了,要撤退了,以後都不補給不照顧了。』我們是最後一批撤退的,由聯合國監督,只有撤退中部的,離中部較遠的地方撤退不了,就都留在那邊(金三角)。 我們不是難民,是移民 我們撤退是有組織有武器,所以不是難民,是移民。來到成功嶺後蔣經國就跟我們說在立法院有立案了,叫「國雷案」,是聯合國的案子,我們就叫做義民。來這邊前三年聯合國有補助有麵粉、牛奶、罐頭生活過的比較好,第四年後就沒補助完全都是靠自己。然後就拿退伍金,退伍金也沒多少,很快就用光光了。種植蔬菜又碰到乾旱,家家都沒什麼收入,生活很苦,不是哪一家喔!通通是一樣啊!蔣經國先生來幫這個水拉起來還好一點,那時候都是靠天吃飯的東西啊! ...
- Created on 25 Ma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