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藍航空:飛向成功之路

捷藍航空(JetBlue Airways)被譽為美國航空歷史上最好的投資創業公司。儘管是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Low-Cost Carrier, LCC),但不同於一般的「廉價航空」,JetBlue強調在低票價下,仍然可以提供旅客舒適的設備和服務,因此在短時間內就創下令人稱羨的營收和利潤,倍受市場矚目。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航空業界一片哀號,JetBlue是少數幾家能夠維持獲利的美國航空公司之一。2002年JetBlue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並於納斯達克(NASDAQ)上市,成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航空股份,目前市值已經高達數十億美元。

 截至現今(2020),JetBlue擁有259架的機隊數量,大約18,000名僱員。雖然其載客量、客運總里程和機隊規模等都仍遠遠不及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機隊數量874)、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機隊數量840)和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機隊數量712)等大型航空公司,JetBlue在美國的「航空公司品質評等」(Airline Quality Rating, AQR)卻屢創佳績,2020年名列第二,僅次於達美航空。

本文主要聚焦在2001年之前,JetBlue草創時期的策略與人力資源議題。

眼光獨到的創業家

創辦人David Neeleman無疑是帶領JetBlue成功的關鍵人物。

Neeleman出生於巴西,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Salt Lake City)長大。大學時期,注意到飯店「時權」(Timeshare)的商機而大賺一筆!隨後又購買廉價機票,和飯店包裝成不同的旅遊行程,在一年之內賺進600萬美金,因而決定離開校園,全心投入創業。然而在1983年,受到航空公司(Hawaii Express)資金周轉問題的牽累,Neeleman辛苦經營的事業,瞬間化為烏有。當時,他只有23歲。

1984年,經營旅行社的June Morris和Mitch Morris找上Neeleman合作,陸續開展「鹽湖城─夏威夷」及「鹽湖城─洛杉磯」的包機服務,並且於1992 年籌資5,900萬美元,正式成立「莫里斯航空」(Morris Air)。一年多以後(1993),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執行長(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Herb Kelleher看到莫里斯航空的成長與潛力,決定斥資 1.3 億美金將之併購;而 Neeleman 也獲邀擔任西南航空的執行副總裁(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EVP)。

闖入封閉環境的創新靈魂

儘管西南航空和其創辦人Kelleher 一直是Neeleman推崇的對象,但Neeleman在西南航空的發展並不順利。他是西南航空的技術領導人,同時將「電子機票」(E-Ticket)成功導入西南航空,但是他不滿足於現況、不斷尋求創新與改善的積極作為,又傳言他將成為Kelleher的接班人,導致在西南航空高階管理層中形成壓力與不滿,Neeleman被認為不能融入西南航空的組織文化。於是,僅僅六個月後,Neeleman被資遣了。

離開西南航空後,受限於五年的「競業條款」(Non-Compete Clause),Neeleman轉向發展新的預訂系統「Open Skies」(1998 年賣給惠普),隨後擔任加拿大 West Jet 的諮詢顧問。

以客為尊的捷藍航空

1998年競業條款期滿後,基於先前莫里斯航空、Open Skies和West Jet的成功經驗,Neeleman隨即著手規劃一家新的航空公司─「捷藍航空」(JetBlue Airways)。除了複製西南航空「高績效員工」和「高效率航班」的模式,持續拉動低價位的隱性需求之外;Neeleman也期望通過技術開發,提昇旅客服務,改善乘客體驗。Neeleman指出:「我們喜歡從消費者的立場來思考自身的問題。我們堅信,所有乘客都有權利在可負擔的票價下享受高品質的服務」。「低價位」、「科技化」、「高品質」,成為JetBlue的主要訴求。

曾經投資莫里斯航空200萬,而在一年多內即倍數獲利的Michael Lazarus,率先投入了3,000萬,成為JetBlue的第一個投資人。僅僅數月時間,在沒有飛機、沒有機場、沒有飛行證書,管理團隊也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JetBlue籌集到所需要的1.3億美元。Neeleman說:「這裡有太多的信任」。

1999年初,「捷藍航空」(JetBlue Airways)正式成立。

建立高階管理團隊

有了資金,正式啟動事業之後,下一步就是建立一支管理團隊。Neeleman憑藉自身的成功經歷以及累積的資金,成功吸引了業界中許多俱備豐富經驗與能力的天才。曾經在西南航空任職的Ann Rhoades指出,儘管她非常熱愛在西南航空的工作時光,但:「我是一個建設者,而不是維護者」。擁有紐約航空、達美航空資歷,擔任JetBlue營運長(Chief Operating Officer, COO)的Dave Barger 認為:「這是一個創造新的、不受阻礙的、有趣的事物的機會」。

總部基地與樞紐機場

紐約市(New York City)在JetBlue的商業計畫中被設計為總部基地。Neeleman說:「你需要到人們想要飛到的地方。」紐約地區是一個龐大的人口中心,在半徑60英哩內,居住著1,900萬人口;更重要的是,商業計畫中發現,紐約有許多「未被充分服務」的航線。1980年代中期,在People Express低價刺激下,紐約交通流量曾上升到每天2,400人次;1996年People Express失敗之後,才又回到每天310人次。

此外,紐約市到布法羅(Buffalo)、羅切斯特(Rochester)、錫拉丘茲(Syracuse)、伯靈頓(Burlington)等航線,紐約航空、People Express等航空公司的收費是500到800美元(往返),被旅客抱怨劣質服務和高收費。JetBlue只收158美元。由於廉價航空可提供選民服務、刺激當地經濟成長,因此獲得政府官員和議員的充分支持;積極促成JetBlue順利取得甘迺迪國際機場(JFK)的運行權,並作為JetBlue主要的樞紐機場。

JFK機場方圓10英哩內,居住著潛在的250萬名乘客。而只要航班不跨越大洲或大洋,飛行高度可以從30,000英尺下降到16,000英尺,透過交替航線,就可以避免飛機航線的擁擠。Neeleman指出:「擁擠將不再是問題」。加上JFK設有類似雷達跟蹤系統的安全裝置,這些受保護的跑道將會產生每年6,000萬美元的額外收入,降低JetBlue每個航班座位的成本。

捷藍航空(JetBlue Airways)第一年(2000)提供的航線,本文作者繪製捷藍航空(JetBlue Airways)第一年(2000)提供的航線,本文作者繪製

目標市場與營運策略

JetBlue從美國西南部轉向更為擁擠的中西部和東北部,並且將乘客從商務旅客擴展到休閒旅客。同時,JetBlue決定以購買取代租賃飛機;相對於原訂的波音737,空中巴士A320「油耗低、擁有更好的引擎技術,以及更為寬闊的機艙」,新的飛機帶給乘客更好的體驗,也省下飛機的租賃成本。

JetBlue又率先導入「無紙化」作業。透過飛行員配備的行動電腦,以及A320「高度自動化」的功能,大幅減少飛前檢查及書面工作,除了節約時間與人工成本,亦可增加安全性和高效性。而飛行員得以免除大量的文字工作,也可以透過E-mail與上級進行溝通交流,帶來相當程度的「激勵」作用。

此外,「30分鐘完美的停航時間」的開發,使JetBlue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飛機」,從相對每天平均10個小時的利用率,提升到每天13.5個小時。

有別於其他航空公司,JetBlue沒有預訂中心。顧客支援服務是由在猶他州家中工作的僱員提供,為JetBlue省下一大筆成本。20%機票都是經過電話出售,其餘則經過網路銷售。

藉由各種機制的有效運作,JetBlue得以提供低價位、高品質的服務,並且在第一年就達到80%的準點率,高於其他航空公司的74%;相對於同期2.99的不滿意率,JetBlue的不滿意率只有0.6。可以說,JetBlue創造了傲人的營運績效。

以價值觀為基礎,打造高水準人力資源

jetBlue能夠同時提供低價位、高品質的服務,還要準時到達的另一個關鍵,是「高水準的人力資源」。Barger認為,必須建立對機組人員(全體僱員)和乘客都具有吸引力的團隊精神,「這意味著將重點始終放在人的身上……同時保持公司整體的自由」。

人資主管Ann Rhoades相信,「價值觀」(Values)可以帶動組織其他所有的活動,同時作為一個組織發展的基礎。與口號式的使命聲明不同,價值觀代表的是人力資源的政策、實踐和管理類型的發展根基。因此,Rhoades她主張:「在價值觀的基礎上,決定我們組織的每一項決議」。

為了定義jetBlue的「價值觀」,Rhoades與20名高層管理人員在曼哈頓的一家酒店開了兩天的會,最後確立了五個核心的價值觀:「安全」(Safety)、「關懷」(Care)、「誠信」(Honest)、「愉快」(Pleasant)和「熱忱」(Passion)。每一個價值觀被定義成各種行為;它是一個具體的形式,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價值觀的重要性,在公司藍皮書和員工手冊等也不斷被強調:「jetBlue是一個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公司……」。

非工會環境與客制化員工福利

在美國,航空業是一個高度工會化的產業,高達80%僱員是工會成員,罷工現象頻頻,經常造成勞資關係緊張、營收下滑,並使公司陷入經營困境。

因此在一開始,Barger就主張:「我們需要創造積極向上的環境,我們不需要工會。如果我們的員工認為我們需要工會,那麼我們就失敗了」。Rhoades也同意:「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團隊的氛圍。只要我們一起工作,我們就不需要工會」。

Rhoades認為,大多數的人力資源部門都在做讓他們更輕鬆的事情,而並不是真正員工想要的事情。而jetBlue是以人為本,真正關心它的員工,並且在保證待遇公平性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僱員的需求,量身訂作的各種差異化的福利計劃。例如,在乘務員部分,針對渴望趣味和旅行的年輕人制定「一年工作合約」;針對需要平衡家庭和工作的人安排「兩人輪班制」;而希望工作時間更長的人則有「標準全職工作」;這三種身份的乘務員,分別適用不同的薪資和福利制度。而飛行員、顧客服務人員和兼任的遠地機場僱員,也都分別採用不同的合約和薪酬。Rhoades相信,通過在設計工作、薪酬以及福利方面提供許多變化,就有可能給予僱員他們真正想要的。這樣也會打消員工籌組工會的想法。

人力資源的實踐與課題

jetBlue強調僱用合適的人才,因此也必須經常尋找以前沒有在航空公司工作過的人員。在招募員工的目標甄選過程,jetBlue用這五個價值觀作為指導,轉化成特殊的需要不需要的行為,詢問應聘者在工作情境中的行動方式,再由多位面試官判斷是否符合公司的價值觀,取得一致意見後才決定錄取人員。

職前訓練是最重要的,在Neeleman, Barger和Rhoades親自講授下,幫助員工瞭解公司存在理由?公司如何產生利潤?員工如何產生影響?以及,成功員工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360度績效評估」在不同構面中反映公司的五種價值觀;採用「航班澄清報告」代替「航班延誤調查」,以避免責備文化。此外,jetBlue也非常重視公司內部的溝通,透過「Tiger團隊」解決公司內部的問題。

然而儘管一對一交談被認為是傳遞價值的最好途徑,jetBlue尚未能正式培訓負責與第一線員工交談的上級監管者(教練)角色。而jetBlue希望能夠「保持小公司的感覺」,因此並未建立一套正式的人力資源系統。Rhoades相信,團隊的氛圍並不是依賴於條條框框的制度和管理與生產線的差別,更大的問題是:「我們代表什麼?」

前所未有的挑戰

jetBlue全新的飛機、低廉的票價以及種種創新作法,深受乘客肯定。因此帶動jetBlue的高速成長。2000年,jetBlue的客機從2架增加到10架;航班從每天9架次發展到每天50架次以上;員工數由最初的10人擴編到1,000人。未來幾年內,jetBlue更計劃每年增加10架飛機和1,000名員工。目標到2003年,將客機數量增加到40架;2004年達到5,000名員工。這也意味著將會增加新的航線和新的設施。

jetBlue如何確保在急速擴張的過程中保持成功?如何在維持高效率和靈活性的同時,確保業績的成長?身為人資副總裁的Rhoades也承認,這個擴張計劃比她曾經從事過的任何計劃都更具挑戰性。

(個案研討/葉瑞其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