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管理

存貨」(Inventory)是指商品的庫存或儲存。不同型態的存貨包含:原物料與採購零件、半成品(也稱為在製品)(Work-In-Process, WIP)、完成品存貨(製造業)或商品(零售業)、工具與供給品、維護和維修存貨、運送至倉庫或顧客途中的貨品(在途存貨)等。

為了符合預期需求的存貨即為「週期性庫存」(Cycle Stock)。而用來降低因需求或前置時間變動所面臨缺貨(即存貨用罄)機率的存貨,則為「安全存量」(Safety Stock)。

存貨管理的功能與目標

存貨最重要的功能包括:(1)滿足預期的顧客需求,即「預期存貨」(Anticipation Stock);(2)舒緩生產需求(季節性需求);(3)拆解作業程序;(4)避免缺貨(安全存量);(5)利用訂購週期(大量生產的經濟批量);(6)規避價格上漲;(7)配合作業(在途存貨);(8)取得數量折扣的優勢。

存貨管理主要關切兩個面向:一個是「顧客服務的水準」(Service Level),也就是在正確的地點、時間,擁有正確且足夠數量的商品;另一個則是「訂購與持有存貨的成本」。存貨管理的整體目標是在合理的存貨成本下,達到可以讓顧客滿意的服務水準。兩個基本決策為:訂購時機訂購數量

判斷存貨管理績效的指標中,最廣為使用的為「存貨周轉率」(Inventory Turnover);一般而言,周轉率越高越好;但令人滿意的周轉率視產業別與利潤而定。另一種有用的指標為「現有存貨的天數」。

有效存貨管理的需求

有效的存貨管理,必須具備以下需求:

(一)追蹤現有與訂單中存貨的系統。

(二)可靠的需求預測(Demand Forecasts),包括可能預測誤差的指標。

(三)具備前置時間(Lead Time)與前置時間變異性的知識。

(四)針對存貨持有成本、訂購成本和缺貨成本的合理估計。

(1)「購買成本」(Purchasing Cost)。

(2)「持有成本」(Carrying Cost)。

(3)「訂購成本」(Ordering Cost)或「建置成本」(Setup Cost)。

(4)「缺貨成本」(Shortage Cost)。

(五)存貨品項的分類系統。

A-B-C分類法」(A-B-C Approach)可依照產品的「相對重要程度」,將存貨品項分類。傳統上採用三種等級:A(非常重要)、B(普通重要)、C(最不重要)。其中A項目一般種類少(10%~20%),但所佔「每年使用金額」(Annual Dollar Value)較高(60%~70%);而C項目並非不重要,但由於每年使用金額量低,故某些項目可採較大數量或提前訂購,減少許多額外的成本。

A-B-C的概念可以運用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以改善作業,例如「循環盤點」(Cycle Counting)的指引,亦即存貨項目的實體盤點;其目的在減少存貨紀錄與實際存貨量之間的差異。A項目(非常重要)的盤點頻率必須最頻繁,而C項目(最不重要)的盤點次數則最少。

存貨盤點系統

存貨盤點系統可以是定期的或永續的。

定期盤存制」(Periodic System)又稱「定期存貨管理系統」,是以固定間隔期間(Fixed Period)實體盤點存貨品項,以決定各種品項的訂購數量。優點是可以同時訂購多種品項,在處理與運送訂單方面會更為經濟;缺點是檢查之間缺乏控制,以及必須持有額外存貨(安全存量),以防止檢查週期之間的需求缺貨。

永續盤存制」(Perpetual Inventory System)又稱「定量存貨管理系統」或「連續檢視系統」(Continuous System),即持續不斷地追蹤存貨的變動,當現有存貨到達事先決定的最低數量時(再訂購點),就會發出固定數量(Fixed Quantity)的訂單。優點是可嚴密控管存量,以及適切管理可以決定最佳的訂購量;缺點是增加記帳成本。其中,「再訂購點」(Reorder Point, ROP)為決定訂購的時機,包含「服務水準」與「安全存量」考量。

雙箱制系統」(Two-Bin System)或稱「複倉制系統」,是一種非常基本的永續盤存制。優點是無需記錄每次存貨的提領狀況,缺點則為訂購單會因種種原因而未送交(如:放錯地方、負責人員忘記送交)。由於採取較寬鬆的管制,適用於「A-B-C 分類法」中的C項目,即價格低廉而用量多的存貨,如鐵丁、螺絲、文具用品等耗用品。

隨著科技進步與電腦化的普及,「通用產品碼」(Universal Product Code, UPC)或「條碼」、「銷售時點系統」(Point-Of-Sale System, POS)、「無線射頻辨識」(RFID)等應用,都使得存貨管理更為便利。

 

定量訂購與定期訂購兩種系統的比較定量訂購與定期訂購兩種系統的比較

 

經濟訂購量模型

經濟訂購量模型」(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OQ)可藉由最小化不同訂單訂購量的年度總成本,來求出最佳的訂購數量。分為三種:

(一)「基本經濟訂購量模型」(Basic EOQ):使存貨的年持有成本與訂購成本之總和為最小的固定訂購量。

(二)「經濟生產量模型」(Economic Production Quantity, EPQ):與EOQ類似,唯EPQ的品項可以在生產期間逐漸接收;可求出最佳生產或訂購批量。

(三)「數量折扣模型」(Quantity Discounts):當採用大量訂單獲得價格折扣時,在數量折扣與持有成本固定時,買家的目標在於選擇使總成本極小化的最佳訂購數量(價格平衡點)。

定期訂購模型

定期訂購模型」(Fixed-Order-Interval Model, FOI Model),又稱為「經濟訂購期模型」(Economic Order Period, EOP),適用於訂單必須以固定的時間間隔(如:每週、每月)發出時。例如,為配合供應商的政策、集結相同供應商的項目訂單以節省運送成本,或不容許持續監控存貨水準時。

定量訂購是由某個「數量」(ROP)引發訂購,定期定購是由「時間」所引發。定量訂購需「嚴密監控」存貨水準,定期定購只需「定期查核」(實體盤點)即可。當高於正常需求時,定量訂購模型會「縮短訂購的時間」,定期定購則是產生「較大的訂購量」。而為確保下次訂購前不會發生缺貨情形,定期定購需要較多的「安全存量」(Safety Stock)。

單期訂購模型

單期訂購模型」(Single-Period Model),有時稱為「報童問題」(Newsboy Problem),用來處理易腐敗的商品,以及使用壽命有限的品項之訂購。單期分析的焦點通常在「缺貨成本」(Shortage Cost)與「過量成本」(Excess Cost),用以決定最佳服務水準(存貨量)。


※以上整理自:何應欽譯(2019),Operations Management, 13e / William J. Stevenson.(2018),作業管理精簡版(第十三版),七版二刷,臺北:華泰文化出版。

(學習筆記/葉瑞其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