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作業排程

排程」(Scheduling)是用來建立組織中使用特定資源、設備、設施與人員活動的時程。有效的排程除了降低成本增加生產力,並且可以在競爭環境中提升競爭優勢

排程工作和系統產出量有很大的關係,會隨著系統的生產量大小而有差異。

大量生產系統的排程

大量生產系統的排程」的特色是以標準化的設備與活動,通過系統提供相同或相似的作業給顧客或產品。目的在使商品或顧客能以順暢的流速通過系統,以獲得人工與設備的最大利用率。

大量系統常被視為「流程系統」(Flow System);該系統的排程稱為「流程工廠排程」(Flow-Shop Scheduling)。大量生產系統通常在流程與處理上需要自動化專業化的設備,適合大量或一致產出。設計時須考量生產線平衡,以及員工潛在對於專業分工的潛在不滿。

決定大量生產系統是否成功的因素包括:(1)流程與產品設計;(2)預防維護;(3)故障發生時能快速維修;(4)最佳產品組合;(5)品質問題最小化;(6)供應的可靠度與時程。

中量生產系統的排程

中量生產系統的排程」是介於大量生產系統的標準產出與零工式接單生產之間。與大量生產系統相同,典型的中量生產系統也是標準產出,但其產出量不夠大到可以連續性生產,故常採用較經濟的間歇性生產方式。

相對於零工式生產,中量生產系統的批量較大。有三項基本議題,分別為:工作批量大小、工作時程和工作順序。

低量生產系統的排程

低量生產系統的排程」又稱為「零工式排程」(Job-Shop Scheduling)。通常是接單式生產,需求上有很大變異,因此在製程需求、物料需求、製程時間、製程順序以及整備方面非常不同。兩個基本議題為:如何分配工作負荷給工作中心,以及該使用何種製程順序。

負荷」(Loading)指將工作分配給工作中心。負荷決策包含安排特定工作給工作中心與在工作中心的不同機器。進行工作分配時,管理者尋求的是一個能最小化製程與整備成本、最小化工作中心閒置時間,或最小化工作完成時間的分配方式。

甘特圖」(Gantt Chart)是用來做為負荷排程的視覺輔助圖表。甘特圖的目的是組織實際或預計資源在時間基礎上的使用情況,並以視覺呈現。常見之甘特圖形式是「負荷圖」(Load Chart)和「排程圖」(Schedule Chart)。

負荷圖」(Load Chart)描述一組機器或部門的負荷與閒置時間。負荷工作中心有兩種方法:「無限負荷」(Infinite Loading) 安排工作給工作中心時,不會考量其產能限制。「有限負荷」(Finite Loading)在計畫每一個工作中心的實際工作開始與停止時間時,會考慮每一個工作中心的產能與工作的加工時間,所以不會超出產能;能反映產能上的固定上限限制。

排程」一般可分為兩種方法:「向前排程」(Forward Scheduling) 指從某一時點往前規劃排程。當關注焦點是「多久可以完成這件工作?」時使用。「向後排程」(Backward Scheduling)指從到期日開始,往回推定排程。用於了解「工作可以最遲從何時開始,但還是能符合交期?」管理者通常會使用「排程圖」(Schedule Chart) 監控工作的進展。

除了甘特圖外,管理者通常用「投入╱產出管制」(Input/Output Control, I/O Control)報告管理工作流量。其管理工作中心的工作流和等候線,目的是使等候線長度與等候時間皆在管制內。「投入/產出報告」的關鍵部分在於等待被處理的未完成訂單。此報告也顯示投入和產出與計畫值的偏差,使得管理者能夠決定問題的可能來源。

另一種可以用來將工作指派給資源的方式,稱為「指派方法」。「指派模型」(Assignment Model)是一種特定用途的線性規劃模型,用於將工作或其他工作需求指派給資源。其構想為使工作與資源獲得最佳搭配,常用的準則包括成本、利潤、效率和績效。較簡單的方稱為「匈牙利法」(Hungarian Method),其可確認最低成本的解答。

排序與優先法則

排序」(Sequencing)是用來決定工作的處理順序。包括在工作中心內各個「工作站」(Workstation)的加工順序。

優先法則」(Priority Rule)是一種簡單的啟發式法則,用來選擇欲加工工作的順序。可分類為局部和整體。「局部優先法則」考慮的資訊只適合單一工作站;「整體優先法則」考慮到多個工作站。「先到先服務」(First Come, First Served, FCFS)、「最短處理時間」(Shortest Processing Time, SPT)和「最早到期日」(Earliest Due Date, EDD)都是局部法則。「作業的平均寬放時間」(Slack Per Operation, S/O)和「關鍵比率」(Critical Ratio, CR)是整體法則;S/O 和 CR 的到期日通常是指訂單的最終到期日,而非中間和部門的最後期限。「緊急」(Rush)則是局部和整體兩者都可。

這些法則通常依據與加工程序無關的工作整備成本和時間假設。使用這些法則時,工作加工時間和到期日是訊息中重要的一環。「工作時間」(Job Time)通常包括整備時間和加工時間。

排序之效率評估最常用的方式如下:

(一)「工作流程時間」(Job Flow Time):指工作在一個工作站或工作中心所待的時間。即一份工作從交辦到完成的時間量。

(二)「工作延遲時間」(Job Lateness):指超過到期日或向顧客承諾交期的時間長度,也就是實際完工時間和到期日的差距。

(三)「總完工時間」(Makespan):指完成一組工作所需的總時間,從第一個工作開始到最後一個工作完成的時間長度。

(四)「平均工作數」:平均工作數 = 總流程時間 ÷ 總完工時間。

強森法則」(Johnson’s Rule)是一種管理者用來使一組需要兩部機器或兩個工作中心(有時稱為「雙機流程工廠」)處理工作之總完工時間最小化的方法。

當管理者在排序工作站中的工作時,可能需將整備時間與處理順序之相關性納入考慮。目標是使總整備時間最小

限制理論

另一種排程方法是高德拉特(Eliyahu Goldratt)在其著作《目標》(The Goal)一書中所提出的「限制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認為要避免排程問題的複雜性,必須專注在瓶頸作業,讓瓶頸作業的閒置時間最小化。此技術以「鼓-緩衝-繩索」(Drum-Buffer-Rope)的概念來管理系統;「鼓」是排程,「緩衝」是在瓶頸之外潛在限制的資源,「繩索」代表同一順序的作業必須同步。

高德拉特(Eliyahu Goldratt)也發展出變動批量大小的系統,使得瓶頸作業能達到最大產出。他用「程序批量」(Process Batch)來表示某個工作的基本批量,「移轉批量」(Transfer Batch)表示在生產期間,用來助長瓶頸作業利用率的基本批量。

限制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是強調平衡整個系統流程的生產規劃方法,並追求連續不斷的五步驟改進程序,集中在系統目前最多的限制。

改善瓶頸作業的五步驟程序如下:

(一)決定何者為限制作業。

(二)利用限制(即確保各限制資源能充分利用)。

(三)讓所有作業能符合限制(聚焦於限制上)。

(四)決定如何克服(消除)限制。

(五)重複以上步驟於次高之限制。

限制理論可用「生產率」、「存貨」和「營運費用」等指標來改善績效。

服務排程

服務排程系統與製造系統不同之處在於:(1)無法儲存服務;(2)顧客要求的服務是隨機的。可能涉及安排:(1)顧客的時程;(2)工作人員的時程;(3)設備的時程。

安排顧客的時程,通常會採用「預約系統」與「預訂系統」。當達到高度的產能利用時,為了縮短顧客的等待時間,將利用「預約系統」來管制顧客到達的時程。「預訂系統」是設計讓服務系統在特定時期內,能準確地估計系統需求,以及使顧客因為等待太久或是無法獲得服務所產生的失望最小化。

產出管理」(Yield Management)是一種訂價策略的應用,對不同種類的需求分配產能。目標為在固定產能的情況下,使收入最大化。產出管理成功的關鍵是預測需求的能力,必須考量季節性變異及持續存在的隨機變異,以保持彈性

顧客排程」屬於需求管理,而「人力排程」則是屬於產能管理。藉由交叉訓練員工可以調整產能,當需求在尖峰時期,可以暫時安排員工到瓶頸站協助幫忙。影響人力排程彈性的因素包括合法性、行為、技術,以及預算限制。

循環排程」是一種用以決定最小的員工數目需求之方法。一般而言,基本的工作形式是固定的(例如,連續工作5天,休假2天),而排程循環(通常是一週)的員工數目需求是給定的。

在某些情況必須協調超過一種資源的使用,即「多資源排程」。然而同步排程愈多的資源,最佳化排程就愈複雜,也愈不可能達到。當系統的變動性質增加時,這個問題也會更複雜。

當對服務需求的變動造成作業瓶頸時,服務系統的效率會逐漸下降。部分的困難在於難以預測哪個作業會出現瓶頸。再者,瓶頸會隨著時間變動,所以不同的作業形成瓶頸作業時,會更進一步讓問題複雜化。


※以上整理自:何應欽譯(2019),Operations Management, 13e / William J. Stevenson.(2018),作業管理精簡版(第十三版),七版二刷,臺北:華泰文化出版。

(學習筆記/葉瑞其202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