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問紀錄:李明錫
  • 訪問時間:2004年7月
  • 整理編輯:楊金齡、楊懷仁、葉瑞其

我是雲南保山人,民國七年生,太太是緬甸的擺夷人,民國四十六年在緬甸結婚的。大陸那邊也有太太,二個女兒,從大陸出來時沒辦法帶。共產黨來找麻煩,老二瞎死掉了,老大熬出來了,五十多歲已經做老祖了嘛!我回大陸有十多趟了,開放之初還不太敢回去呢!在過去我是用化名的,以前用「楊佐斯」,以免連累家鄉的人。

在大陸是家鄉的小地主

我是楊家第十四代,祖籍是南京應天府,那時祖先到雲南說不好聽的那是充軍。

家鄉是做農的,種甘蔗,整片山都是,車子開著開一天的路都是甘蔗,還有咖啡。家裏那時是過的去,是有田但沒有什麼錢,生活可以過的去,小地主嘛!土地大概是種一百畝工(插秧一個工插一天叫一工)。我以前是做生意的,我是獨子,父親只生我一個,那時候做生意就好做。

《異域》故事的提供者

我是到游擊隊才開始當兵的,民國三十八年自己帶著幾個人出來的,原來是老百姓,打垮了就跑到緬甸了。

在游擊隊時是二十六師,老人沒幾個,都是新兵新幹部。民國四十二、三年有撤退一批,我們師不要撤,繼續打游擊啊!以前不撤的原因除了不想撤之外,另一方面沒有好的環境啊!在緬甸那個環境啊,到一個村吃米是一個師都吃不完的;豬是隨時都有、雞也是老百姓切成一片一片的,雞蛋是一塊錢緬幣八個或十幾個,緬幣現在也便宜的不得了,到台灣的生活苦是曉得。

民國四十七年我當了團長(中校),我是第二軍二十六師七十六團,那時一個師三個團,另外有七十七、七十八團。我們的部隊都是在前線打硬仗的,不管將來的事,看那裏需要就衝上去了;尤其是我這個部隊,愈危險的地方,我就在那個地方。萊東戰役、文少戰役...都是我參加的,把老緬幾千人打垮。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我帶了幾百人突擊大陸,就是我進去的嘛!

鄧克保出的《異域》那本書的資料是我提供的,原來是新聞處派人來訪問我啊!那時我最清楚,戰役也清楚,因果也清楚就找我嘛!

李彌是個人才我們是佩服,他是雲南邊區人,指揮部隊有條理也有秩序,頭腦很好啊,在我們的將軍裏沒有幾個。柳元麟當指揮官是差一截。

本來想繼續打游擊

挺關切我們的就是蔣經國了。蔣經國是我們在那邊很危急的時候去看我們,看了滿安慰的。那時候緬甸政府和共產黨聯合打我們,共產黨是一天三千、五千天天部隊進去,他打不下那個地方,就用人來拼了;我們有一百人他們就用一千多人打我們。後來轉進到寮國,聯合國就調停了,聯合國就說你們撤,臺灣說他們是反共救國軍不是我的部隊,後頭聯合國說他都是你中國人。

我回來就做義民了啊!我是義民中隊長,當時有三個中隊、一個大隊,美濃也有一個中隊長(李傳德),美濃那邊都是我的老部下。在那邊我是第二軍的,三軍、五軍是不聽台灣的指揮。本來我也不想回來,也想回去打游擊,結果我的一個老同事啊,你太太我看到上飛機了,我才上飛機嘛。

那時候眷屬跟著我們苦哦!部隊一有消息或狀況,就把眷屬往後送,送到三、四天後面,有走路、有騎馬。我們是不怕了,跟共產黨打習慣了,共產黨如果賴著我就拼到底了!

原先住壽亭五坪半的房子

民國五十年三月二十七、八日來到台灣,太太後我一天到,在成功嶺會合。坐飛機是在屏東下飛機,然後才坐火車到成功嶺,分配在第四營區。七月二十八日到埔里,我有一個分隊住在南光國小,我跟二個分隊住在大成國小,都住在大禮堂,十二月進村子裏面,然後我們有小孩的就在下面(壽亭)暖和一點。

來到山上穿了大棉衣還是冷嘛!第一年的大雪下到快到壽亭那邊。沒有電,電大概過了幾個月就有了,博望那邊慢了幾年才有;沒電時照明有煤油燈啊!鼻孔都燻的黑黑的,炊煮都是自己去砍木材拿來燒,附近木材很多嘛!樹是在農場內自己去砍了。

原來在壽亭時房間很小,客廳廚房全部加起來才五坪半,三口擠在一起,日子怎麼過?一輩子也沒有過這樣啊!到後頭自己做了一個樓,把木材房子改了一下,不然朋友來沒有地方住啊!可以多睡四、五個人,那是搬進來五年左右的事。現在住的房子是民國六十三年遷村到這裏(定遠),民國七十三年二月十二日才又改建好的。

三年生活補助

當年來有三年的補助,有生活補助金、麵粉、酥油、有大棉衣,生活上還可以。民國五十四年發退伍金,我是三萬多塊(中校),那時候蠻大的,那時做一天二十五塊,我們也不曉得這個錢的貴重,一來嘛吃啊、喝哦、殺豬來吃!那時前幾年沒有怎麼耕作,上午動一動累了下午就回來睡覺,沒有那麼苦過嘛!

以後孩子多了起來,生的養不起了,退伍金用光了,去買工一天賺個幾十塊錢,民國五十幾年我還去那個能高水庫那邊工作幾個月,開墾的時間長啊!種這樣也不夠吃,種那樣也不夠吃,所以騰出時間出去做工啊!

實際耕作大概民國五十七、八年的時候,那個時候蘋果什麼都種啊!以前蘋果是一百塊一粒,所以大家就拼命種啊。蘋果進口後十塊錢一粒,連本錢都不夠,就砍掉租給人家。

那時候經濟自己自助不夠的都靠貸款,向輔導會貸的錢太少了,我們就拿土地到土地銀行跟他們貸,可以貸到三、四十萬就差不多了;把錢拿來開墾、買肥料跟生活費。貸款現在已經都還清了,還了錢就不受限制,大家就輕鬆了。我們是這七、八年生活才好起來,就開那個見晴山莊,去年才開這個湘晴啊!那是我兒子開的,這樣忙忙忙生活才好一點。

土地配耕

土地當時退輔會有基準是三口的一甲二分二厘五,上面的(博望)因少一口人,所以土地少了一分七厘五。我們是不同,我們有一甲四分,因為那個時候

輔導會安置是以民國五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為基準日,我的大女兒剛好是十二月三十一日生的,加上從那邊帶一個小孩,所以有一甲四分的土地。甲地二分二厘五、乙地五分五厘、菜地一分、丙地三分多。原來分的土地不能種水果,後來輔導會在上面分了三分多地,是加分配給我們的但收回丙地,那時我們不能生活嘛。

以前由場部統一管理

以前各村子裡有村長、幹事,分小組一個月開一次會,部分就是一個組兩個組一起集會,然後再由村長至場部開會再由村長向大家宣佈開會的內容。那時如有公共的事務就出公差,搬東西跟做工,如果場部有什麼事,像出公差啦會跟村長說,由場部統一管理。雖然是場部在管理,我們還是做自己的事,場部有事需要我們才出公差。幹事是管貸款、物資的發放還有經濟方面的。

那時候場部牛也養、豬也養、羊也養;場部的東西很多,豬欄、牛欄什麼都有。當時開會會說要改進什麼、要種什麼?現在就不管我們了,就自己自助啦!我們種花的啦,開民宿的,各人做各人的。


※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