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魯文先〈清境社區義胞第二代〉

小時後有一段時間喜歡玩爆竹,記得那時候有「鴛鴦炮」、「沖天炮」(是否還有其他的?不太記得了…),「沖天炮」尾部有個細的竹支,可以拿在手裡或找個地方插上後,在炮竹的引線上點火,它就會飛出去,當引線點燃裡面的火藥後即會爆炸。另「鴛鴦炮」是在爆竹的前端有個類似火柴頭的裝置,當它和火柴盒摩擦後,就會點燃炮竹內的火藥,產生漂亮的的火焰和濃厚的煙霧,因此甚得小朋友喜歡,所以福利社有販賣(有點像仙女棒的樣子,但它的火焰強過仙女棒很多)。

有天在我們家的旁邊空地上(蓄水池的前方),將沖天炮架在木柴上,點燃引線它就飛得高高的爆炸開來,一群小朋友高興的叫著。後來和阿利分成兩國對抗,小朋友各自分成兩隊相互支持的玩著,於是我發射沖天炮到對方的營地中,對方也以同樣的方式回擊,進而演變成用一根樹幹放橫後,在上面放著整排的炮,分別由三個人將炮竹引線點燃,於是整排的炮衝向對方而去甚為壯觀。一群小朋友就這樣玩鬧了一整個下午。黃昏的時候,張大媽拿著一件她心愛的花襯衫來到家裡,襯衫上被炮竹燒出幾個大洞,後來的結果想必就不用多說了。

隔了幾天在全齡和克之家的空地上,看見阿利被脫光了褲子,忘記了是誰用水衝著他的大腿,他滿臉驚慌的表情一付嚇傻的模樣處在那兒。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老兄將鴛鴦炮和火柴盒放在一個口袋中,在行進間不慎點燃了炮竹,瞬間全部的炮竹一起燃起,被人發現即刻的給予協助處理。於是阿利的腿上就有漂亮的烙印,福利社有一段時間不准再販賣炮竹,後來是否有人自行購買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

撰文/馬東蘭〈清境社區義胞第二代〉

我的父親馬永志,原本是從事馬幫運鹽的生意,在國共戰爭時成為國軍滇緬游擊隊的一員。因祖傳一身醫術,順理成章地在軍旅作戰及逃難過程中替戰友、家眷、馬匹行中草藥醫療治病,因此部隊上下均尊稱他為「馬醫官」。

至今老一輩部隊裡外認識「馬醫官」郤顯少知他本名「馬永志」。足見行醫至定居清境仍令人記得其醫術救人,在當時村莊裡大小疾病也找他救急醫治。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

撰文/魯文印〈清境社區義胞第二代〉

民國六十四年中度颱風「貝蒂」把國小的校舍吹壞了,損壞到無法在原來教室內勉強上課的狀況,校長王仕億和農場商量借用農場場部宿舍(幼獅服務站現址)上課,小小的我們就把學校的課桌椅分好幾次搬到那只有一個窗的窄窄的小房子裏,在那兒上了國小最後一學年的課。

小小的臨時校舍擠滿了26人(學生及老師),個子嬌小的級任老師桂菊香,帶著我們完成了清境國小的最後一年。由左邊這張畢業合照看得出,那是多麼克難艱苦的一年,還好這張照片有人保存了下來。

冬天擁擠的房子可以給人溫暖的感覺,也確實溫暖,三十五年前的環境溫度比起今日較為低,約莫十月學校後面(東邊)的奇萊山,能高山山頂早已雪白,皚皚白雪可延續到來年四月,可說有半年的時間是冬天的氣候;臨時教室的狹小空間正好提供了維持室溫的條件,下課時唯一的活動就是〝曬太陽〞,所以小時的我們模樣長得真像現今所看到的西藏地區臉蛋黝黑的兒童。

夏日就感覺較不通風,但是海拔較高的關係(1748M)竟也不曾感到不快。六十五年七月畢業,一起的合照,一同的生活,能勾起您(妳)多少的回憶!

高中畢業那年(民國七十一年)暑假,我們在青青草原辦了一次同學會,那時的草原尚未隔離收費,可以隨意進出,雖然到的人不多,但是只要同學能夠聚在一起就可滿足我們的歡樂。

從有記憶開始青青草原原就是我們放學後的遊樂場,直到我到台中念高中後,起伏的草原更成我的夢田,每每假日回家,總會選一個下午一個人到草原最上端的樹下躺著,靜靜的看著天上的雲多端的變化,總是化成不同的動物,在天上遊移,同時享受著夾雜著牛羊糞味道的徐徐微風,至今令人難忘。

2011年2月3日(民國一百年農曆正月初一)在穆順財及趙昌華同學的提議下,我們在清境魯媽媽餐館開了國小畢業三十五週年同學會,由於事前的聯絡時間短促,無法同時聯繫到所有的同學,有些同學則不能事先排開已預定的行程而無法參與此次聚會甚感可惜仍有十多位同學參與。

同學們相識至今(2011年)已有四十七個年頭,大都已為人父母,也有些人做阿公阿嬤了,其中胡建川同學前些年因病去逝,讓人感到人生無常,應把握現在,努力工作,認真生活。

2011.06.30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

撰文/魯文印〈清境社區義胞第二代〉

民國六十八年九月,我離開了熟悉不過的家鄉─清境,到台中念高中,山上的孩子進城了。記憶中只有小時候爸媽帶我和大哥文先、二哥文學到龍潭「干城五村」探望給姨媽領養的弟弟德良時,有看過、坐過火車,過山洞時臉會薰黑的柴油火車,此時我才又再次看到火車。

在念台中二中的三年裏,很幸運的沒有被留級,七十一年順利畢業,也很自然沒有考上大學;那時的二中學生雖然是第二志願,但是當年的大學很少,大約有七成多的應屆畢生,就成為被大學拒絕的小子。去補習班(東華補習班)準備重考,仍然不能自我約束好玩怠惰的個性,常常念不下書,習於安樂,畢竟都市的繁華對於深山下來的孩子,有著無比的魅力,於是一年後的聯考又落榜了…

七十二年夏天,回到清境博望新村等待當兵,想說先當完兵後再打算要做些什麼好了。那時楊天喜也在山上等待入伍,於是我們和楊雲龍、何太生、楊友明、張十良、鍾禮雲、陶家榮等年輕人自組「工班」,一起幫村內的居民工作。當時村內缺乏青年勞力,而我們正好可以彌補其空缺,又可以賺到自己的零用錢,這是我第一次出外後回鄉。

七十三年五月入伍,和楊天喜、趙昌華、胡建川一起到遙遠的高雄鳳山新訓中心,而後分發到屏東枋寮新開的新訓中心(擔任教育班長),直到七十五年四月三十日退伍。退伍後找到一份在台中工業區模具工廠做機車汽缸鑽孔的工作,因為受不了日復一日、朝八晚五,重複做單一鑽孔的工作,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由於未滿一個月,所以也領不到工資,當時媽媽用了一塊果園(丙地)一年的租金四萬元,買了一台中古機車給我,這是我人生的第一台機車,同時也第二次回到故鄉。

退伍的這年,讀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的二哥也退伍了。二哥到台北讀書後就較少回來,一來是路程較遠,二來是必須利用假日學習其他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又要利用時間賺取自己讀書期間的生活費(學費則由助學貸款而來)。有一天二哥文學回到松崗看到我白天工作,晚上喝酒玩樂,突然跟我說要我跟他去台北補習重考大學,補習費及生活都由他負責;他叫我別擔心,只要負責專心補習重考就好,我那時毅然和他到台北,用他每個月一萬八的薪水過二人的生活。第二年(民國七十六年)考上中國醫藥學院公共衛生系,民國八十三年於環境醫學研究所畢業。

期間於七十九年一月和相識五年的慈新結婚,十二月生子魯駿,八十三年生女魯紜。八十三至八十五年留在系上當助教,二年後工作期滿,又是另一段徬徨

無業的四年遊蕩生活;雖考了多次「學士後中醫」又與我無緣,總是差一點。

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後,父親問我願不願意回鄉管理果園,那時原先承租果園的果農也放棄不管了,剛好有這機會回來工作,我和父親商量甲地給我管理,但我要改種夏季高山香水百合,此時楊天喜、楊雲龍等對於百合種植已有相當的成果,也願意教我這個門外漢進入百合種植的領域。於是我參加青輔會的「青年創業貸款」說明會,自己撰寫青創貸款計劃書,從合庫貸到我回鄉創業的第一筆資金,新台幣二佰萬元,那時回鄉的年輕人很少貸那麼多錢,但我認為目標確定就可以全心投入,評估可以承受的失敗就可以執行。八十九年秋天開始,半年的時間,村內的朋友協助我將土地上的桃、梨樹砍除,並整理土地。九十年春,開始了我百合花農的工作,這是我第三次回鄉。

這次回來最初只有我一人,老婆慈新仍在潭子加工區上班,魯駿、魯紜在潭子讀書,而我則每星期回台中兩、三次,這樣過了兩年。這期間,我們也在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施武忠理事長的協助下開始推動清境社區營造的工作,並且籌組「清境社區發展協會」。

九十一年冬天,受了國中同學黃泰景的啟發,突發奇想,將生產百合的花卉包裝工寮改成咖啡館,以彌補十二月至七月沒有收入的日子,因為花卉收成時間為七至十一月;十一月後,花卉收入扣除了生產成本及生活開銷後,只剩下四十萬元,要如何撐起二個家庭(清境父母及台中妻兒)到次年七月的生活?剛好此時清境遊客絡驛不絕,想利用此趨勢渡過沒有花卉收入的日子。

由於工程很簡單,只是起簡單的裝修及油漆,約十二月底就差不多完工了,媽媽做了一些家常菜在家中廚房宴請泰景同學及其工作班底;吃了媽媽做的菜後同學又靈機一動,建議我們可以賣媽媽做的菜,咖啡館的招牌又從「小斜坡咖啡」變成「清境魯媽媽雲南擺夷料理」,媽媽是雲南傣族(舊稱擺夷族)因此命名。

到開店時(九十二年一月),我們推動清境社造的工作也有一年多了,那時常有上級長官及媒體來社區採訪社造工作,社區協會又沒多餘的預算招待來賓,當第一位理事長的我,只好請來賓到生意並不好的小鐵皮屋用餐;自己多付出一些心力,反正那時也沒什麼遊客會來博望新村(我住的村子)準備開店時,許多村中的朋友難免有些質疑,我們村沒有遊客,餐及咖啡到底要賣給誰?我仍然認為值得一試,沒跨出第一步就沒有希望,多付出一些總是會有一些回饋的。經過多次的付出,終於有了一些成果;來探訪社區的媒體朋友除了報導社區文化之外,另外也會涉及周邊的休閒景點,也就使小店稍稍被介紹出去;村內開始有較多的遊客來玩、來參觀,村內也漸漸有了幾家民宿及餐廳。九十七年六月,搬到新蓋好的餐廳,室內空間、停車空間較寬敞也較完整,更是便於清潔管理,默默的付出終於獲得了些許的回報。

特別感謝社區協會的工作團隊及所有協助過我們的朋友!且讓我們繼續努力,回饋社區,共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2011.08.30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

撰文/馬述慶〈清境社區義胞第二代〉

清晨

金色的陽光,穿過山谷裏的薄霧,投射在台十四甲線上的清境。甦醒的大地,頓時充滿了旺盛的活力,彷彿所有的生命都在跳躍,但這氣氛又是如此的安祥寧靜。 我走在瑪格麗特花園裡,可以感受到一朵朵的小白花,正迎著朝陽,興高采烈的綻放。

花瓣上,襯托著晶瑩閃亮的露水,更顯得她的純淨高雅。其實,在這塊高山土地上,瑪格麗特不僅有著討人喜愛的外表,她還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堅強的生命力與不屈不撓的韌性!」即使在高山寒冷的冬天,或是貧瘠乾旱的土地,她一樣開著小花,展現光芒與延續著生命。

我的家

民國五十年,一群由滇緬撤退回台的國軍,落腳在這塊早期稱作「見晴」的高山農場上。結束了戰爭的顛沛流離,胼手胝足,重新在這裡開創新家園

早期的生活環境,是如此的艱辛,老實說,當時尚在年幼的我,並沒有真正吃到苦頭,但所有的見證,都刻劃在爸媽長滿繭的雙手上。在小時後的記憶裡,沒有所謂的機械怪手,那一層層由石塊堆砌起來的梯田,都是爸媽赤手空拳開闢出來。

但辛辛苦苦的付出,卻不一定總會有回報,在夏天收穫的季節裡,突來的颱風,常把待採的高山蔬果,一掃而空。還記得在一個大颱風的夜裡,我可以感覺到房子被風吹的在晃動,爸爸拼命的頂住嘎嘎作響的大門,深怕整個木造平房,會被一擁而進的狂風給掀走。

隔日,暴風雨過後的景象,讓人有劫後餘生的感覺。

就這樣,爸爸媽媽拉拔我們五個兄弟姐妹長大,從沒見過他們埋怨老天,或是向現實低頭。我的家,也就在清境生了根,發了芽!就好像這高山上的瑪格麗特,只要不離開土地,就可以成長茁壯,繁衍生命。

珍惜與分享

曾幾何時,清靜的清境農場,頓時熱鬧了起來,川流不息的人潮車潮,佔滿了整個台十四甲線,青青草原上的綿羊以及風味獨特的擺夷餐,成了時下最熱門的旅遊話題。這樣的商機,帶來一棟棟的民宿,逐漸佔滿了整個山頭,媒體正面或負面的報導,讓清境給人留下了不同的印象。

清境,不再清靜了嗎?

其實沒有,就在這樣的一個早晨,大地給予了我三十年前一樣的感受,安祥、沉靜,且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我走遍了世界各地,才發現原來最真,也最好的地方,就在我眼前的這塊土地上。

來到清境,你有什麼樣的發現和感動嗎?

詩人席慕容的詩句裡,寫著:『凡是美麗的,總不肯也不會為誰停留』。美麗的清境,如果我們不好好的珍惜,會不會也有離開我們的一天呢?

不論你是到清境來玩的旅客,還是所謂的合歡山新移民,或是像我一樣,在這裡土生土長的居民,都將只是這塊土地上的過客。 清境的主角,是山、是雲、是陽光、是空氣,是這塊會呼吸、有生命的土地。懷抱著感恩的心,讓我們好好善待這塊土地,讓她永遠散放著美麗的氣息。

希望

眼前這塊土地,是爸媽辛苦一輩子,所換來的成果,我們給她取名叫「瑪格麗特花園」。在入口的地方,是二哥一手打造的「霧上咖啡館」;往下,是大姐經營的民宿及擺夷風味餐廳。懷著一顆感恩及分享的心情,我們的家,即將邁向下一個成長的路程,接下來的路,或許更為艱辛,我們將憑藉著,瑪格麗特的精神,不向環境低頭,讓生命繼續繁衍在這塊土地上,迎著朝陽!

願 馬家的風格 特別的美麗

  願 美好的清境 與你一起分享

    願  瑪格麗特花園 生生不息

2012.04.30


 ※本文收錄於:葉瑞其主編(2023),《從異域到新故鄉──清境社區五十年歷史專輯》,第三版,南投縣仁愛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從異域到新故鄉》初版發行於民國100年10月(2011),隔年(2012)5月再版(增訂版),至2020年發行至再版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