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是指人在工作中的行為。組織行為並非顯而易見的,它就像冰山一樣,只有少部分露出在外,其它大部分則隱藏在水面下。
組織行為(OB)的目標在解釋、預測與影響員工的行為。包含:員工生產力(Employee Productivity)、缺勤(Absenteeism)、離職(Turnover)、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工作滿意度(Job Satisfaction)與職場不良行為(Workplace Misbehavior)等。
態度與工作滿意度
「態度」(Attitude)是我們對人、事、物的好惡表現,它反映出我們對某種事物的感受。分為認知、情感與行為三要素。態度的「認知要素」(Cognitive Component)是由個人的信念、意見、知識或個人所擁有的資訊所構成。態度的「情感要素」(Affective Component)是指態度中的情緒與感覺部分。態度的「行為要素」(Behavioral Component)是對某人或某事表現出特定行為的意圖。
「工作滿意度」(Job Satisfaction)是指員工對自己工作所抱持的一般態度。滿意工作的人對工作抱持正面的態度;對工作不滿意的人,則抱持負面的態度。員工態度通常指工作滿意度。工作滿意度較高的組織,效率及顧客滿意度較高;缺勤率、離職率較低;有較佳的組織公民行為(OCB),並減少職場不良行為。
另外有其它三種工作態度議題:工作投入、組織承諾與員工投入。
「工作投入」(Job Involvement)是指員工認同工作、積極參與,並將工作績效視為一種很重要的自我實現的程度。「組織承諾」(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指員工認同特定組織和其目標,並希望與組織繼續維持僱傭關係的程度。工作投入強調工作認同,而組織承諾則強調對組織的認同。當員工認為組織重視他們的貢獻,並在乎他們的福利,即「組織支持的認知」(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同樣也對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員工投入」(Employee Engagement)是指員工對工作投入、滿意並富有熱忱。高度投入的員工有熱忱,並與工作有較深的連結,及較低的離職率。
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會試圖在自己的前後態度間,以及態度與行為間尋求一致性。個人會調節內心分歧的想法,以及態度與行為間的差異,以表現出理性與一致性。當存有不一致情形時,個人會透過態度或行為的改變,或經由對該不一致性的合理解釋,來達成態度與行為的一致性。
若個人對某事情前後態度的不一致,或態度與行為間的不一致性,稱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個人會感到不舒服。降低失調的三項因素是:(1)引起失調的原因是否重要;(2);個人對原因的掌控程度(3)失調能否得到補償。
有些公司會透過一連串的敘述或問題,來瞭解員工對工作、工作團隊、上級或組織的感覺,即「態度調查」(Attitude Surveys)。藉由調查,可以讓管理者瞭解員工的想法,並及早發現潛在的問題,以預做準備,避免發生嚴重的後果。
MBTI人格特質評量
每個人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都是某些感情、想法及行為的獨特組合,而會影響一個人與他人的互動。描述人格特質的最佳方法中,最普遍的兩種是Myers-Briggs型指示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及人格特質五大模型。
MBTI將所有人依下列四項評量分類:
(一)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外向型」(Extrovert)或「內向型」(Introvert)(E或I)。
(二)對收集資料的喜好(Preference for Gathering Data):「理性」(Sensing)與「直覺」(Intuitive)(S或N)。
(三)對作決策的偏好(Preference for Decision Making):「感覺型」(Feeling)與「思考型」(Thinking)(F或T)。
(四)作決策的方式(Style of Making Decisions):「認知型」(Perceptive)與「判斷型」(Judgmental)(P或J)。
綜上所述,可找出十六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五大模型
人格特質的「五大模型」涵蓋人類性格中多數顯著變異,分別為:
(一)外向性(Extraversion):評斷個人社交、健談與決斷的程度。
(二)親和性(Agreeableness):評斷個人和善、合群及可信任的程度。
(三)勤勉審慎性(Conscientiousness):評斷個人責任感、可靠性、毅力及成就導向的程度。
(四)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評斷個人冷靜、熱心、安定(正面)或緊張、神經質、沮喪及不安定(負面)的程度。
(五)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評斷個人想像力、藝術敏感及智力的程度。
人格特質的其它觀點
關於人格特質的其它觀點,有五種人格特質對於解釋組織行為特別有用:
(一)情境內外控(Locus of Control):指個人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命運的程度。
(二)馬氏主義(Machiavellianism, Mach):認為「只要可行,就去做」;馬氏主義傾向的人比較務實,與他人相處時會保持適當距離,並認為可以不擇手段達成目標。
(三)自尊(Self-Esteem):是人們對其自身喜愛或不喜愛的程度。自尊心高的人,更敢於嘗試高風險、非傳統的工作,工作滿意度較高;自尊心低的人則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四)自律(Self-Monitoring):指個人調整自我,以適應外界或特殊情境的能力。高度自律的人比較有彈性和靈活性,對環境的變化有較高的適應力。
(五)冒險傾向(Risk Taking):高冒險傾向的人更願意接受挑戰。
此外,「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會積極而持續地,試圖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可承受比較高的壓力。B型人格則不會想達成更高成就,較能放鬆而不會感到愧疚。
「主動型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能認清機會、態度積極、採取行動,並堅持到看見有意義的成果。這類型的人具備許多組織想要的行為特質。
情緒與情緒智商
「情緒」(Emotions)是我們投射到某人或某事的強烈感受。大略可分為六類:「憤怒」、「恐懼」、「悲傷」、「高興」、「憎惡」和「驚訝」。有時候人們會因為工作需求,而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應。
「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是指準確地察覺與管理情緒的能力。由五個構面組成:
(一)自我認知(Self-Awareness):瞭解自我感受的能力。
(二)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管理情緒與衝動的能力。
(三)自我激勵(Self-Motivation):面對挫折、失敗,仍能堅持到底的能力。
(四)同理心(Empathy):能體會他人心境的能力。
(五)社會能力(Social Skills):能處理他人情緒的能力。
心理學家John Holland提出「人格─職業配適理論」,認為人格特質與工作環境契合的程度,影響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與離職率。經統計,超過62%的組織在徵選及僱用員工時,會採用人格特質測驗。
認知與歸因理論
員工對很多事情的反應,常常不是根據事實,而是根據自己的認知。「認知」(Perception)是人們將感官所得到的印象予以組織與解釋,並賦予周遭環境意涵的過程。即使是同一事物,每個人的認知都可能不同。影響認知的因素可歸因於「認知主體」或「目標事物」,或認知發生時的「情境」。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是指我們對某特定行為的不同解釋,會導致我們對該特定人物的不同判斷。在觀察個體行為時,會猜測其行爲是由內在或外在因素所導致的,並且受三種因素所影響:「情況特殊性」(Distinctiveness)、「團體共識」(Consensus)及「個體一致性」(Consistency)。
歸因理論中最有趣的一項結論是,有許多謬誤和成見會曲解我們的歸因。在判斷他人行為時,我們會有低估外在因素影響,和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影響的現象,稱為「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而在判斷自己的行為時,我們會傾向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內部因素,卻將失敗歸因於運氣不佳等外部因素的傾向,稱為「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自利偏差將造成管理者對員工績效評估的曲解,而其曲解的情況,則取決於正面或負面的業績表現。
我們常用簡易方式來預測他人的行為。例如,假設其他人都與自己相似或「像我」(Assumed Similarity);或者我們依據「他是某一個團體的成員」的認知來評斷某人的「刻板印象」(Stereotyping);而當我們以一個人的單一特徵來評斷某人時的情形,便是受「暈輪效應」(Halo Effect)的影響。這些主觀認知都容易造成判斷的錯誤。
社會學習與操作制約
「學習」(Learning)定義是:任何由經驗所導致較長時期的行爲改變。當我們不斷從經驗中得到教訓時,就是在學習。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認爲我們的許多行為,都是藉由觀察和直接經驗而來的。他人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很重要,並決定於以下四個程序:(1)注意階段(Attentional Processes);(2)記憶階段(Retention Processes);(3)重複行為階段(Motor Reproduction Processes);(4)增強階段(Reinforcement Processes)。
管理者常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塑造員工的過程,稱為「行為塑造」(Shaping Behavior)。行爲塑造有四種方法:(1)正向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2)負向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3)處罰(Punishment);(4)廢除(Extinction)。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認爲,一個人的行爲是受其結果所影響。人們會學習如何表現,以取得某種想要的東西,或避免某種不喜歡的東西。操作制約是描述自發和學習而來的行為。一個人會重覆他所學習到的行爲的這種傾向,乃是因「該行為的結果」受到「強化作用」(鼓勵)或「非強化作用」(處罰)所影響。
※以上整理自:林孟彥、林均妍譯(2011),Management, 10e / Stephen P. Robbins, Mary Coulter.(2009),管理學,十版,臺北:華泰文化出版。
(學習筆記/葉瑞其 20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