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環境」(Marketing Environment)泛指影響行銷部門或功能的所有因素,大致可分為個體與總體環境。
「個體環境」(Micronvironment)是指和行銷部門及活動比較有直接關係的因素,包括:社會大眾、競爭者、行銷支援機構(中間商、物流機構、行銷資訊服務機構)、目標市場(消費者市場、組織市場)及企業內部。
「總體環境」(Macronvironment)則是指影響的層面較廣大深遠、力道更持久、較難以控制的力量,它們會影響許多企業或產業,甚至所有的個體環境因素。包括:政治與法律、經濟、科技、文化及社會。
在經濟環境部分,除「經濟政策走向」外,「經濟景氣」的四個階段─蕭條(Depression)、復甦(Recovery)、繁榮(Prosperity)與衰退(Recession),即景氣循環或商業循環(Business Cycle)以及「通貨膨脹」(Inflation),都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與購買能力。恩格爾法則(Engel’s Law)則指出「家庭所得」增加之後,不同需求佔總支出的比率會有不同的變化。此外「國際經濟與匯率」也會衝擊行銷環境。
在社會環境中,人口成長與年齡結構、人口的地理分佈、婚姻狀態與家庭規模,及就業女性,都會牽動許多產品的銷售與通路配置。
而在所有影響行銷未來的外部因素當中,部分行銷專家認為,「科技」因素可能發揮最大的「無法預期影響」。尤其資訊科技在最近幾十年的發展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它已經並將繼續改變人類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其中最重要的發展是「網際網路」(Internet)。
由於行銷環境的變化對品牌、企業甚至整個產業,都可能帶來機會、挑戰或威脅,企業應該掃瞄、評估與因應行銷環境。
「環境掃瞄」(Environment Scanning)是指留意並蒐集有關行銷環境的現況與演變的資訊。性質分為:不定期掃瞄(Irregular Scanning)、定期掃瞄(Regular Scanning)、連續掃瞄(Continuous Scanning)。
環境評估的方式可採用「機會/威脅矩陣」(Opportunity / Threat Matrix) 的架構,分別就「環境因素」及「受影響的構面」進行正、反面及影響程度的評估。
企業對於行銷環境的因應可大致分成「被動反應」(Reactive)與「主動出擊」(Proactive)兩種。除了某些無法事先預知的環境事件(如自然災害)外,企業應該採取主動出擊的方式,使環境趨勢(Trend)有利於企業的營運。
強勢行銷或巨行銷(Megamarketing)即是一種運用遊說、談判、法律行動、公共服務、公共關係等手法,來取得外界機構(如政黨、政府、工會、銀行)的合作,以掌握特定市場或達成特定行銷目標的主動出擊方式。
※以上整理自:曾光華(2020),行銷管理:理念解析與實務應用(八版),前程文化。
(學習筆記/葉瑞其 20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