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行銷溝通

行銷組合(4P)中,「產品」的焦點是利益,「價格」是取得產品的成本,「通路」的焦點是取得產品的便利性,而向消費者說明的任務,就落在「推廣」上。

行銷溝通與推廣組合

推廣」(Promotion)是將組織與產品訊息傳播給目標市場的活動,它的主要焦點在溝通,即提醒、告知或說服消費者,以利於品牌經營及行銷目標的達成。近年來學術界及企業界人士逐漸以「行銷溝通」(Marketing Communication)一詞來取代推廣。

為了有效傳達組織與產品資訊,企業必須將一些推廣工具串連起來,形成「推廣組合」(Promotion Mix)或稱「行銷溝通組合」(Marketing Communication Mix)。推廣工具大致分為「大衆傳播」(Mass Communication)以及「客製化與互動式溝通」(Customized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兩大類。大衆傳播主要包含「廣告」(Advertising)、「促銷」(Sales Promotion)與「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客製化與互動式溝通則有「人員銷售」(Personal Selling)與「直效行銷」(Direct marketing)。

整合行銷溝通

由於推廣工具的多樣化,很容易造成「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導致這些混亂現象的主因包括:(一)企業理念或產品定位不明;(二)顧客導向觀念或對目標市場的認識不足;(三)功能部門的山頭主義;(四)推廣企劃的動機產生偏差;(五)委外單位沒有統合。

因此有學者提出「整合行銷溝通」(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MC;或稱「整合行銷傳播」)的觀念,在清楚確定推廣目標與重點之下,整合所有的推廣工具,以便產生「綜效」(Synergy)。

檢視行銷溝通是否有效整合的標準包括:(一)涵蓋程度(目標顧客);(二)貢獻;(三)共同點;(四)互補性;(五)通用性;(六)成本。

溝通過程要素與推廣目標

推廣的溝通過程要素包括:發訊者(Sender)、編碼(Encoding)、訊息(Message)、溝通媒介(Message Channel)、解碼(Decoding)、收訊者(Receiver)、反應(Response)及回饋(Feedback),與干擾(Noise)。

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前,一般會經歷一連串的心理反應,統稱為「消費者反應層級」(Response Stage)或「效果層級」(Hierarchy of Effects),包含:「知曉」(Awareness)、「瞭解」(Knowledge)、「好感」(Liking)、「偏好」(Preference)、「信念」(Conviction)與「購買」(Purchase)。這六種反應構成了推廣的目標,目標之間具有連貫的關係,個別推廣活動必須根據產品特性、市場狀況、消費者對於產品及公司的印象等來決定。

此外,學術界曾提出多個「消費者反應層級模式」,另一個最常被提及的是AIDA模式,即:「注意」(Attention)、「興趣」(Interest)、「欲望」(Desire)與「行動」(Action)。

影響推廣組合的因素

影響推廣組合的因素包括:

(一)市場特性:「組織市場」以人員銷售為主;「消費者市場」則以廣告為重要的推動工具。

(二)產品生命週期:「導入期」使用廣告、公共關係、促銷(免費試用、低價小包裝或折扣)、人員銷售;「成長期」廣告和公共報導依然重要,促銷的重要性降低;「成熟期」必須維持本身的市場佔有率,甚至強奪競爭者的顧客,因此短期的促銷比前兩階段更重要,廣告的重點則以說服與提醒為主;「衰退期」的推廣活動也跟著縮減。

(三)產品特性:非標準化產品及價格越高的產品,越傾向使用人員銷售;高度標準化產品則比較適用廣告和促銷手法。

(四)購買者的反應階段:「知曉」階段,廣告和公共關係十分重要,某些促銷手法也常被採用;「瞭解」階段,廣告和人員銷售需要較大的比重;「偏好」和「信念」階段,人員推銷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購買」階段,促銷往往發揮臨門一腳的角色。

(五)公司的推廣策略:「推的策略」(Push Strategy)專門針對中間商,人員銷售相當重要;「拉的策略」(Pull Strategy)是針對最終消費者,廣告和促銷比其他推廣工具來得重要。。

(六)可用資金與推廣的成本:廣告、促銷、人員銷售的總成本相當高,比較適合資金充分的廠商。如果廠商資金不足,可倚賴公共關係或地區性的媒體進行宣傳。

決定推廣預算

廠商決定推廣預算的方法有下列四種:

(一)銷售百分比法(Percentage of Sales Method):以銷售額為基準,提撥某個百分比作為推廣的預算。

(二)量力而為法(Affordable Method):根據本身的財力來編列預算。

(三)跟隨競爭法(Competitive Parity Method):跟隨主要競爭者的推廣預算。

(四)目標任務法(Objective-and-Task Method):將推廣預算建立在目標與任務的基礎上。


※以上整理自:曾光華(2020),行銷管理:理念解析與實務應用(八版),前程文化。

(學習筆記/葉瑞其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