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管理研究議題─最常被退稿的12種理由

《尋找管理研究議題──最常被退稿的12種理由》,作者黃熾森為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組織行為及人力資源管理系博士,1990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系任教,歷任多份主要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至2010年,在國際學術期刊、研討會及專書中已發表超過一百五十餘種關於管理及教育的著作。

本書為黃熾森教授在2010年受王精文老師及鼎茂出版社邀請,在台中辦理兩天的講座後,進一步整理彙編而成。

首先,黃熾森教授提出期刊論文的幾點趨勢:

(一)題目的多元化

(二)建基於過往的研究:在已知的基礎上再往前探索。

(三)期刊的要求各異

(四)量化研究在數量上是主流:很多影響深遠的論文是質性研究;但如果沒有能力做量化研究,便很難長久保持從事管理研究及發表論文的能力。

(五)新的統計方法不一定是對的

(六)研究設計或數據品質的要求在不斷提高

而關於論文議題的種類,黃熾森教授檢視2006到2010五年間在主要管理期刊發表的論文,歸納十四個類型:

(一)在成熟領域中提出新的構念

(二)比較不同的管理方法

(三)整合構念

(四)用聚合分析(Meta-Analysis)拓展已有架構

(五)在舊有構念的基礎上建立較新的構念

(六)應用舊有構念在不同層次上

(七)更好的研究設計和地點

(八)連結新和舊的議題

(九)從另一視角看新的構念

(十)有趣對象的有趣描述

(十一)測試成熟視角的限制

(十二)不同管理措施到底是矛盾還是互補的

(十三)成熟構念的相反面向

(十四)驗證普遍的誤解

對於應用社會科學而言,研究議題也可以從關心社會現象中得到啟發;這不只是口號,也不是只為尋找研究議題的工具,而應該是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生活態度和責任感,從生活中累積,不可能是急功近利地突然出現的。

黃熾森教授進一步指出,論文最大的賣點不是量化方法,而是故事(對現象的描述、理論和假說)是否有趣是否使我們增進了解才是最重要的。而許多論文雖然看似作者的「神來一筆」,但其實這一切都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作者長期累積,花了不少心血對某一現象加以掌握的漸進過程,才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很難有捷徑。

常見的論文議題誤解與迷思包括:

(一)所有議題已做完?知識的領域是無疆界的,如果我們真的站在某一領域的前沿,就很有可能看到一些尚未知的前路可供我們嘗試探索。

(二)一切的研究都要由頭開始?很多時候我們都應該從前人已知或尚未知,但已做出一些推測或不成熟的看法作為出發點。

(三)越新的方法越好?研究設計和統計方法最重要的是適合,而不是新舊。

(四)集中追求量化方法?研究不是從量化方法開始的,而是從理論假說切入,量化方法只是後來可能適用的工具而已。

(五)軟性議題不見了?對於實務相關,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非純學術議題),如果能夠說服自己和說服別人,它是多有趣或多有用,同樣能獲得期刊接受的機會。

(六)用數據(data)來找議題和結論?一定要從現象出發,建立理論和假說。

(七)論文由手段(means)變成結果(ends?真正的結果是知識的探索與累積,是為人類求「真」;論文本身只是手段。

科學研究應該是有想回答的問題,因此以其專業,盡其所能、以最嚴謹的方法找尋答案,把現象搞清楚,然後透過發表和其他人分享。

最後,黃熾森教授也總結他個人十多年間替不同學術期刊審稿的意見,列出十二個最常被退稿的理由:

(一)沒有理論視角:除特定的論文,一般的論文都應該從理論出發,已驗證理論價說為目的。

(二)沒有理論貢獻:理論視角太空泛,或假說太明顯而無需再驗證。

(三)假說不合理:概念定義不清晰、推論自我矛盾、與已知關係不符,或所採用之理論視角不適宜用來解釋要研究的現象。

(四)理論與構念不符

(五)沒理會文獻已有的知識:是否進一步拓寬我們的知識領域?

(六)構念與數據衝突

(七)引起期望卻達不到;文獻回顧與論文主旨的關係、過度吹噓論文的貢獻。

(八)從數據建立假說;從資料中採礦(Data Mining)為研究大忌。

(九)數據與分析方法不符

(十)不被接受的分析方法

(十一)設計及數據不足以支持結論

(十二)其他:寫作格式不標準沒有實務貢獻等。

黃熾森教授也再三強調,「文章千古事,風雨十年人」;科學的本質在求知和探索真理,「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不應受短視的論文發表成果影響。


※推薦書籍:黃熾森(2012),尋找管理研究議題──最常被退稿的12種理由,台北市:鼎茂圖書。

(重點整理/葉瑞其 2022.01.17)